在邹衍墓地畅想诸子百家
2021年03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邹衍墓位于章丘区相公街道郝庄村。
     □于夫

  在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起源于齐国稷下学宫。齐国在齐威王时(公元前356-320年),以“尊贤者,赏有功”为传统,建立起了专门招纳各家学派诸子的稷下学宫。齐宣王继位后,更加喜好文学游说之士,发扬光大了齐威王招贤纳士的遗业,为诸子建造高门大厦,各“赐府第,封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使天下诸子接踵而至。在政治、学术思想上展开了对于天道观、认识论、社会伦理、名实关系、礼法制度和多种政治制度的论争,形成了言路开放,学术气氛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
  稷下学宫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的“百家讲坛”。邹衍即是这个讲坛上的著名学者,又是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因他“尽言天事”,所以被称为“谈天衍”,又被称为邹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先孟子,其次即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辨,始终、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又据《汉书·艺文志》载,邹衍著作有《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在燕国时还作了《主运》篇。所以太史公司马迁高度评说“衍之术,迂大而闳辨。”其中的“迂”是迂回曲折深奥,“闳”则为文笔丰富,内容宏大雄辩。
  中国古人认为,中国有海环绕,所以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说。在古人眼里,海也是天的尽头,也含有“四海之内唯天下地理”的意思。于是,大禹在四海之内勘定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然而,邹衍却向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中国只不过是大海洋中的一块陆地,如果把这块陆地上的九州定名为“赤县神州”,那么在这赤县神州的大海洋之外,还会有“九九八十一”州。小的海洋环绕“小九州”,大的海洋环绕“大九州”“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这个“大九州说”,重构了儒家关于海洋体系的理论,也大致符合今天世界各大洲的景况。也许,在今人看来,邹衍的“大九州说”微不足道,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邹衍能够推想出“四海”之外的世界,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了。也许是有了“大九州说”的理论基础,徐福才会到海外寻仙,郑和才会航海西洋。所以,邹衍对古代地理学有相当大的贡献,也被称为“古代海洋理论第一人”。
  邹衍的另一大学说是“五德终始说”。观察早期中华哲学文化,并没有五行的说法,更没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邹衍“五德终始说”认为,天地有五行,在人类社会中,都是仿照自然界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转化形式和规律进行的。邹衍将“五德终始说”由自然界引申到社会变化、朝代更替中。说一国的兴亡不是国君一人说了算,而是自有生克的规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这个德便以木、火、土、金、水五行来代表,叫五德。你是火德,德衰,便有水的德克你;你是水德,德衰,便有土德来灭你,依此类推,由“五德终始”主宰着国运兴衰。邹衍的学说,正是为新的统治者设计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学说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君也都有所顾忌,所以纷纷邀请邹衍去讲学,对他十分敬重。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襒席。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就是说,邹衍不但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到郊外去迎接,同他行宾主之礼。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拭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在前面为他清扫道路,并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为他修建了一座碣石宫,拜邹衍为师。邹衍在这座宫室里写作了《主运》篇。最后,太史公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与孔丘在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遇困厄,真是大不相同啊!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而且对后世的政治和学术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五德终始说”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就学术而言,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
  齐闵王时邹衍在燕国住的时间较长,没有回齐国。这是因为,此时的齐闵王变得越来越骄横,不听忠良之士的规谏,百姓生活也令人堪忧,仁人志士纷纷离齐奔走他国。邹衍在燕国,还担任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官职。所以他经常到燕国各地去考察,观察各地天时、气象、物候,指导燕人不违农时,精耕细作,获取农业大丰收。传说,这年春天,他来到了渔阳,见此地寒气太盛,冬雪不化,草木不发,百姓不能耕种,生活艰难困苦。他便登上了一座小山,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一连吹了三天三夜,小山上飘来了暖风,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渐渐,整个渔阳大地变暖了。邹衍又从外地找来了当地缺少的黍谷良种,教农民耕作播种。当年,庄稼长势喜人,五谷丰登,也使粮仓有了贮藏。邹衍离开渔阳之后,渔阳地区农民年年种黍谷,年年大丰收。百姓怀念他,便把他吹律管的小山定名为黍谷山,山上建了祠,叫邹夫子祠,立了碑,碑上写“邹衍吹律旧地”,又将邹夫子教农民识别良种的地方建了一个小院,叫“别谷院”。数百年后诗仙李白从此经过,还写了一首《邹衍谷》歌颂:“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当年,在祠前栽的两棵银杏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成为了当地的一景,叫“黍谷先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齐是邹衍的家乡,他拒绝了参与这场战争。燕昭王死后,由燕惠王继位,惠王听信谗言,把邹衍下狱。这是一起冤案,传说五月为之下霜,后来终于得到昭雪。这时,齐闵王已死,齐襄王继位,稷下学宫又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局面。身遭大变故的邹衍,思乡情涌,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文献记载,他还曾作为齐国使者在赵国见到过平原君,与当时的著名辩士公孙龙进行过一次学术辩论,使公孙龙相形见绌。
  邹衍生卒之年历史没有详细记载,据专家推断,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卒于公元前250年,享年74岁。逝世后被葬于古齐地山东长白山之阳,即今天的章丘区相公街道郝庄村西山岗。查阅《章丘县志》,自明朝至清朝的几部老县志中,都把邹衍列入在“章丘乡贤人物”篇中予以介绍,其墓地也有“邹衍墓,在县东一十里”的明确记载。在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县令董复亨还在章丘城内为邹衍修了一座祠堂,并撰文立碑。碑文内也有明确记载:“衍,故邑人。县东十里许有衍墓。”
  邹衍祠坐落在章丘老城东关鱼市街北头,1965年笔者在老城读书时,还能看到残破的墙垣,现在再去访古,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高于地面的黄土了。近日笔者又来到了邹衍墓地探访,青山巍巍,岗峦延绵,麦苗青青,在一片麦田地头,青砖垒筑的方形花墙内竖立一碑,上书:“章丘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衍墓 章丘市人民政府二〇〇〇年一月二十八日公布 章丘市人民政府立”。
  我站在邹衍墓地前,望着绿色的田野,竞秀的山峰,还有蓝天中缓缓变幻着的白云,悠悠思绪,不由在历史的长河天空中飘荡穿越,在齐国临淄城的稷下学宫徘徊,在燕国的渔阳地区萦绕,停留于魏国、赵国的都城,又盘旋于汉朝司马迁、董仲舒的笔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