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源“不夜村”
2021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陶遵臣

  据史料记载,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的前身,就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座“不夜城”。这座城是一座县城,名字就叫做“不夜”。该村位于荣成的北部,东邻埠柳镇驻地。
  《荣成县志》并没有明确记载不夜名称的由来,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不夜”的出处一直存有争议。目前关于“不夜”的由来,汇总起来有四种说法。
  其一是“有日夜出说”。古代地方志认为不夜县因太阳于夜间出现而得名。此说最早见于《齐地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此说经唐代学者颜师古引用,流传最广。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也因袭此说;其二是“近日说”。代表人物是清代宁海州(今乳山市午极镇)人、有“文名甲东海”之称、曾任河南滑县知县的张崧。他写过《不夜城考》,认为不夜近于日出之处,最先看到太阳,因此直接以“不夜”为名;其三是“东夷语言说”。现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较早注意到汉语地名中的“不”字可能来自古代中国东部滨海民族的语言。周振鹤、游汝杰等历史学家也认为,不夜之“不”字,并非作否定意解。“不”字可能来源于黄海沿岸的古代民族语言;其四是“古名夜昜说”。道光《荣成县志》记载,不夜城附近常有古代刀币出土,其文曰“夜昜止保货”,则不夜又名为夜昜。
  不夜村历史悠久,周边地形也相对平坦,因此规模也较大。人口最多时,将近千户,虽然没有城郭,但东西南北布局相当整齐。据历史记载,不夜县当时所管辖的范围在东牟(今牟平)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的文登市大部分地方、环翠区和荣成市全部,可谓地域广阔,物阜民丰。
  与不夜有关的远古时期著名历史人物有两位,一位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田单。他是田齐时一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传奇将领,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为齐国一代名将贤相。当时不夜称为夜邑,田单因功曾被齐王分封为“夜邑万户”;另一位是西汉初期的虫达,今安徽砀山人,率家乡37人随从刘邦起事,定三秦,破项羽,被封为曲成侯,后改封夜侯,食邑四千户。这里的“夜”是指当时的“不夜县”还是指当时的“掖(夜)县”,历史上记载并不清楚。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雍正五年任文登知县的王一夔,曾来到他治下的不夜古城巡视,并留下《古城不夜》的诗作:孤城曙色出云霞,地处苍山碧海涯;日上扶桑当户晓,月中烟火有人家。闾阎胜事安耕凿,井邑居民乐岁华;十载我为司牧久,升平时与话桑麻。诗中把不夜的美景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境况,徐徐道来,作为一县之宰,王一夔此时的心境很是得意。
  道光年间主政荣成县的知县李天骘对不夜城也要进行一番赞叹,他在诗中写道:孤城树色晓苍茫,东国当年有保障;春到海天人不寐,宾临旸谷月无光。风清讵畏三更露,雨足闲锄十亩桑;几载空劳惭抚字,愿听击壤继陶唐。
  李天骘看到自己治下的不夜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世外桃源般恬适安逸的生活,自己也充满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在这些主政者看来,一个地方景色优美与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应该是相辅相成,天人合一,如此才能构成一幅优美的人间图画。
  作为在不夜古城旧址上建立的村庄,不夜村在历史上也出土过不少文物。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出土发现了鼎、壶、青铜兵器、青铜樽、半两钱等。
  道光版《荣成县志》记载,此时的不夜古城“遗址尚可识”。不夜古村原坐落于古城遗址北,故世代村民习称村前遗址为“南城”。上世纪50年代,“南城”仍可见夯土墙基和城门残垣,附近数十座汉代冢墓仍保存完好。
  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不夜村逐渐向南迁建,所以古城遗址现今大致被压在新迁建的不夜村下及以南地区。村民俗称今村中南北大街以东叫“东城泊”,以西叫“西城泊”。据有关资料记载,不夜古城遗址文化堆积厚约1~1.5米,地下文物极为丰富。今不夜村周围地表露出的古代砖瓦残片随处可见。上世纪60年代整地前,“南城”一带农田间的瓦砾堆积可达一人之高。历年所采集的标本中,建筑材料类有陶水管、大板瓦、千秋万岁瓦当和菱形纹榫砖等,皆为战国、秦、汉时期。器皿类以泥质灰陶、夹沙灰陶和夹滑石黑褐陶为主,器形有大罐口沿和大盆口沿等。
  1985年夏季,在不夜村西北出土了西汉高后时期的半两钱一罐,重5公斤,20世纪80年代还出土了一只鼎、一把壶,形制为西周中期铜器。1992年冬,在不夜村前扩修公路时,挖掘出大批砖瓦和陶器片,在村东南路段发现六口古井。在村西南路段露出大面积红烧土,可见部分南北30米、东西40米。在红烧土中发现不少一侧饰菱形纹或网纹的榫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