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文学刊物的旧时春色
2021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曲海波

  回眸历史,青岛文学期刊的出版,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1929年9月,由著名作家王统照主编、青潮月刊社出版的《青潮》月刊诞生,这是青岛第一个文学期刊。随后岛城文艺性刊物相继问世,1934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三年级学生组成“刁斗文艺社”,创刊编辑《刁斗》;1935年7月荟集于青岛的老舍、洪深、王统照、吴伯箫等文坛名将主办、附于《青岛民报》的文学副刊《避暑录话》等等。一个刊物创刊、停刊的来龙去脉,常常浓缩了当时的文坛面貌,折射出时代风云。
  1934年1月,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学生宋墨庵、柳乃瑞、李世昌、郭根等高班同学(三年级学生)成立了刁斗文艺社,“以研究文艺,砥砺学术为宗旨”,学校补贴部分出版费用,开始编辑出版《刁斗》,一卷一期,属大型文艺季刊,每期120页至160页。
  《刁斗》发刊词这样叙说创刊的缘起:“缕缕的丝,将人们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大多数的人们都有一颗灵通易感的心,和一团炽热的情感的火焰。转动一下头,看看周遭的一切,我们便得到种种异样的感触。这感触像是烙印,深深地镌在我们的心田上;它也像是一颗刺,重重地戮刺着我们的感官。等到这些感触在内心里堆得涨满了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吐为快,不管是藉着说话,或是藉纸笔——我们的《刁斗》,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如果尽一份力量,就可收一份效果,那么从这个小小的胚胎里,说不定会茁出奇花异卉来。”
  1934年1月《刁斗》出版一卷一期,《刁斗》主要围绕文艺,涉及诗歌、戏曲、文艺论著等各类文艺题材的稿件均可选登。该刊设有固定的栏目,包括“论文”“小说”“诗选”“剧本”“散文”等栏目。其中,“论文”一栏每期约刊登三到四篇文章,多数是翻译外国作家作品予以发表,在内容上涉及讨论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形象,探究古希腊神话中的文学意象,学术性较强。“小说”一栏则以短篇小说为主,所刊作品一半为国外作家的,一半为国内作家的,在内容上则聚焦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或描绘普通人的情感追求,或描摹普通人在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窘境。“诗选”一栏则集中刊登各类短篇诗作,这类作品在内容上侧重关注自然风光,或描绘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或注重展现自然景象带给人的观感。“剧本”一栏主要是以刊登西方戏剧文学家创作的戏剧剧本为主。“散文”一栏在内容上则或描绘青岛自然风光,或描摹现代儿童成长的心理过程,这类文章往往文笔优美,每期约刊登六到十篇。
  为了充实丰富刊物内容,提高读者阅读品位,《刁斗》积极约请梁实秋、老舍、赵少侯、周学普等名家学者教授撰稿,名家学者教授们十分呵护这份学生自己创办的刊物,大力扶植,为《刁斗》增色。
  梁实秋先生1930年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34年离开,跨青岛大学与山东大学两个时期。他在鱼山路7号寓所着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重启莎学的东方之门。译文《阿迪生论幽默》发表在《刁斗》第一卷第二期。
  老舍先生1934年6月从齐鲁大学到青岛的山东大学国文系任教,教授《小说作法》《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批评》等课程。《刁斗》第一卷第四期发表了老舍的讲演稿《我的创作经验》。《刁斗》第二卷第一期发表老舍的书评《读巴金的<电>》,充分肯定了《电》的文学价值,也指出了不足。
  赵少侯先生,1932年初应聘任青岛大学(1932年7月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讲师,直到1937年春。《刁斗》第一卷第一期发表赵少侯的书评《曾仲鸣著法国的浪漫主义》;第一卷第二、三、四期分别发表他翻译的评论《法郎士的真面目》《罗曼罗兰评传》《法郎士论法国古代民歌》和法郎士的小说《巴格节的红鸡蛋》。
  《刁斗》原标为季刊,但刊期不定,第一卷第二期1934年5月1日出版,第三期出版时间延迟到11月1日。第四期1934年12月15日出版。1935年4月1日终刊,共出版了两卷5期。虽然短暂,但是在当时活跃繁荣了青岛的文化生活,促进了青岛文艺的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