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情激荡时代潮声,山东诗词学会:
让山东诗词代有新篇
2021年11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诗词学会深入诗词创作一线。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数千年来,诗词曾经标注过古典文学气象的高度,也成为中华历史精神代代传诵不息的优质载体。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在诗词领域同样名家辈出,佳作频传。而其诗情郁茂,文风蔚胜,延宕至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的发展,让传统诗词拥有了更广阔的视界和全新的命题。近年来,在山东诗词学会的着力推动下,山东的诗词事业不断创新、别开生面,在创作研究、活动组织、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找到了新办法和新路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黄体军 李康宁

创研相长 
合力推动诗词研究

  10月16日上午,“中华当代诗词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成功举办。
  “中华当代诗词研究中心”,由山东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是山东省首家高校当代传统诗词研究机构。山东诗词学会会长、山东省原副省长赵润田介绍,中心计划合作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结集出版大型文献丛书《山东诗藏》;第二,创办《当代诗词研究丛刊》;第三,编辑出版当代诗词集、诗词选,组织不同形式的诗词研讨会。研究中心的成立及相关工作的开展,将推动山东诗词事业的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表示,研究中心的诞生将为山东的诗词创作起到理论上的指导和方向上的引领,可以弥补诗词学会理论研究的不足,实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山东诗词学会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强强联手,将在推动传统诗词走进大学校园上发挥重要作用。
  随后,召开了“蒿峰诗词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山东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诗人蒿峰的作品,进行了研讨点评。大家对蒿峰诗词创作延续杜少陵、白乐山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给予高度评价。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副主任莫真宝认为,蒿峰诗词创作继承了中国诗词现实关怀、史学意识和情感抒发三个传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宋遂良教授认为,蒿峰诗词有坚持当代、坚持审美、坚持诗性和文学性的特点,是一位睿智的、清醒的、有探索精神的诗人。
  联动作协、高校等各方资源成立研究中心,进行重点作品研讨,是山东诗词学会推动当代诗词理论研究的“高阶版本”。同时针对初级大众作者的普及推广,诗词学会同样对策有方,行之有道。
  山东诗词学会在与县(市、区)和企业开展合作中,把培训放在首位。“我们编订了专门的教案以及课件,对入门作者进行系统讲座,每场讲座不低于15个学时。先后邀请到钟振振、林峰、杨逸明等著名诗词研究专家来为山东的诗词创作者们授课,效果非常显著。对申请入会的新会员,在审查把关通过后,先进行培训,还要答题验收学习效果,合格后再发证。”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义福介绍。
  同时,赵润田会长也带头到各地去讲课,极大激发了地方学员的学习热情。各个县区参加学习的人员多则三四百人,少的有百余人。其中有机关的领导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员,也有中小学教师、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还有一些自发而来的诗词爱好者,在传授知识中共享诗词魅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山东诗词创作水准日渐提升。尤其在一些群众性诗词活动开展较好的地区,比如烟台、聊城等地,出现了优秀诗人“扎堆”的现象。
  另外,学会会刊《历山诗苑》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诗词学会副会长布凤华说:“换届后,我们对《历山诗苑》进行了改版、扩版,增设了栏目,加大了投入,提出了争创全国一流刊物的奋斗目标。为提高稿源质量,对稿酬标准也进行了提升。同时,提高编辑水平和用稿质量。刊物立足全省,面向全国,开辟好的稿源。组织评选年度优秀作品、优秀编辑,推介优质稿件。通过《历山诗苑》这个阵地,把我省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又把省外的精品佳作介绍给我省广大诗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助力我省诗词队伍的发展壮大,多出好作品,培养优秀诗人。”
踵事增华 
持续壮大诗人队伍

  省城济南东部,穿过一道狭长的通道,山东诗词学会就坐落在一栋建筑的五楼之上。窗明几净,静谧雅致,令到访者也跟着心境宽敞。
  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义福介绍,山东诗词学会成立于1984年国庆节前夕,是全国第一个省级诗词学会。当时,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到山东,转达了周恩来总理要恢复孔子历史地位、弘扬传统文化的遗愿。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同志非常重视,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组建“历山诗社”。归省委宣传部主管,由财政每年拨款10万元作为工作经费。后诗社迁往山东省政协,更名为“山东诗词学会”,至今已历37年。
  2019年4月,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赵润田为会长的第四届领导班子。设有五位副会长,两位顾问,七位副秘书长,专兼职工作人员11名。
  如今,山东诗词学会下设有创作部、学术部、诗教部、合作部等6个内设机构,同时还设有省直分会、诗书画研究院、散曲和诗歌吟诵专业委员会。全省16市诗词学会为团体会员,以及41个企业理事单位,共同构成了一个运转有序的团体。经过不断拓展,目前省诗词学会拥有会员近1500人,各市学会共计会员17000余人,县级以下的各类诗词创作组织,总会员约十万人。
  如此庞大的创作群体,需要制定多样化的措施来激发创作潜能。常务副会长蒿峰认为,创作群体如同广阔的平原,也要有让人看得到的“高山”。于是,2019年学会委托第三方机构,通过“盲评阅卷”的方式,遴选了30位“山东首届优秀诗人”,并将其作品编撰成册。今年第二批优秀诗人41人也已评选完成。
  有步骤、有重点、有梯度地发掘诗词人才,壮大创作队伍,也让山东诗词整体的创作发展呈现繁盛之势。蒿峰表示,自2019年以来,山东诗词学会在实践摸索中,总结了新的发展经验,其中包括加强诗词研究、普及诗词教育、抓好阵地建设、丰富交流活动、强化组织保证等等。这些措施贴合实际,富有实效,凸显了学会组织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作用。
精心运营 
倾力繁荣诗词创作

  谈及“山东经验”,山东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合作部部长郭秀生感同身受:“所有的经验,都是干出来的。”
  作为合作部负责人,郭秀生的主要工作是对外联系,寻求合作。郭秀生介绍,学会对会员只收每年50元会费,加上有限的财政拨款,正常维持学会的内刊出版运转都不容易,要想真正扎根基层,扩大影响就更不容易。
  于是,山东诗词学会想了很多方式来进行运营。比如与县区签订合作协议,进行针对性的“六个一”诗词文化服务。其中包括一场培训、一场采风、一次征文、一本汇编、一次宣介以及《山东诗藏》的整理等。这“六个一”兼顾到了诗词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授课又有创作,既有近景又有远图,取得了良好效果。两年来,已经有30多个县区与山东诗词学会签订了协议,其中有20多个县(市、区)已开展了相关工作。
  孙义福表示:“走到基层去才发现,群众对诗词文化的需求是巨大的。整理山东的诗词资料,也非常有必要。这也是盘点文化家底的重要办法。比如临清市在编写《山东诗藏》临清卷时,就梳理出很多县志上都找不到的新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也很有益处。”
  此外,诗词学会还与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地诗词乡村振兴基金”,为诗词事业提供了长久保障。并与众多企业合作,助力企业文化提升。
  除了与政府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山东诗词学会还在主题创作组织上下足了功夫。自2019年以来,围绕国庆70周年、全民抗疫、建党百年等重要事件,诗词学会和有关单位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涵盖诗词征文及评奖、吟诵、采风、晚会、书画展等方面,让诗词实现了“跨界破圈”,并承载了更多主题。
  “当代诗词创作要保持生命力,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跟上时代节拍,多发时代新声。歌颂祖国河山、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弘扬爱国爱党精神,都成为了我们的创作主题。国庆70周年征文,收到作品1600多首。抗疫征文一个月就达20000多首。另外我们还身体力行,参与了扶贫攻坚,对德州禹城20户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孙义福说。
  由于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山东诗词学会荣获“中国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称号”等各项荣誉,将诗词做出了“文章”。
展望未来 
山东诗词代有新篇

  “诗词只是古老,并非陈旧。格律也不全是限制,在新的意象之下,完全可以有全新的演绎。”山东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创作部部长林建华表示。
  曾经在农业系统工作多年的林建华,在其作品集《咏絮集》中,存留了大量关于脱贫、小康之类题材的吟咏,他将其称作在诗词海洋中“学习游泳的轨迹”。
  的确,诗词海洋之大之深,很容易让人产生敬畏之心。但山东诗词学会的很多人,仍旧秉持着“入世有为”的心态,力求让这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再现光华。
  “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同。诗词要反映时代重大事件,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它。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背诵唐诗宋词,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只要掌握了平仄等基本规律,就可以上手入门,一点点提高鉴赏写作水平。不管最后到什么程度,都会给生活增添很多情趣。”孙义福说。
  孙义福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谈了一些写诗的窍门。他说,写诗未必要字字珠玑,重在取法自然。生活中感人的一瞬,能够记录下来,便有可能成为生动活泼的好诗。
  为了扩大诗词的影响力,山东诗词学会着力推动诗教“六进”,即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以此举来促进基层诗词人才的成长,同时也为山东诗词骨干的培养和队伍的壮大积蓄了后备力量。
  副会长布凤华表示,近年来各个层面对于诗词的重视,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些创新的节目,也很好地助推了诗词文化的复兴。比如日照的一些学校,就把诗词培育成教学特色。另外,有意向创建“诗词之乡”的地区越来越多,这也会成为下一步诗词事业发展的利好。
  孙义福表示,目前诗词创作队伍中年龄跨度很大,既有90多岁的老翁,也有10多岁的中小学生。整体上看,60后、70后是中坚,80后、90后,甚至00后爱好者众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诗词新生力量正在不断壮大,也给予了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信心。
  “我们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山东诗词的整体水平,与山东人口大省、文化大省、诗词大省的地位相匹配,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孙义福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