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深受乾隆喜爱还上了中学课本
烟台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乾隆雕蟠龙御题白玉瓶
2022年02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烟台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早建立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6.9万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1万余件(套),是山东省馆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中有一件清乾隆雕蟠龙御题白玉瓶,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该馆镇馆之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梁莹莹 通讯员 周霞

造型传神
乾隆帝亲自题诗表达喜爱

  这件玉瓶原藏于北京紫禁城乾清宫,为宫廷的重要陈设器物,至于玉瓶是什么样子,估计“70后”会十分熟稔。
  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在课本的彩色插页中就有这件玉瓶的照片,“收藏于烟台市博物馆”的字样赫然入目,足见玉瓶不菲的历史价值。
  该玉瓶高35厘米,重3.69公斤;直口方唇,长颈、瓶腹扁圆、高圈足。颈部镂雕一只攀绕的骊龙,沿瓶颈蜷曲的身体,伸向前方护持玉珠的龙爪,龙须、犄角、龙爪栩栩如生,精美而传神,使玉瓶充满生命的气息。在瓶腹之上,有宫廷玉工用楷书阴刻的乾隆御题七绝诗一首,足见乾隆帝对此瓶的喜爱。在瓶底部刻有楷书款的“大清乾隆制”字样。
  乾隆皇帝这首七绝诗曰:“捞取和阗盈尺姿,他山石错玉人为。一珠径寸骊龙护,守口如瓶意寓兹。”
  用现代人的话说大概是:“从和田河的激流中捞取的玉石多么晶莹,聪明的制玉人把它琢成了精美的玉瓶;再雕上小心守护宝珠的神龙,象征着君子为人处事须谨慎言行。”
  乾隆皇帝在用诗提醒着身边每个人,做人要像玉石一样晶莹剔透,身处显位要时时警惕、守口如瓶。
  据专家鉴定,玉瓶选用新疆和田籽玉精雕而成,玉质白洁,细腻、温润。整体造型古朴庄重,匀称和谐,其造型仿古铜器,形状、尺寸、纹样均有所本,几何性强,渗透了玉器制作者对古文化的理解,尽显清乾隆朝玉雕的高超技艺。
  作为清中期的玉雕精品,玉瓶处处透出的高雅气质,使其成为宫廷的重要陈设,实属必然,显示出了清乾隆朝玉雕的高超技艺。这样大小的整块籽料,在当时也属罕见,玉匠深知此玉得之不易,所以特意在瓶颈上颇有寓意地琢饰出一幅骊龙护珠的生动造型。
玉雕一绝
“乾隆工”玉器的经典之作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收藏玉器,因此对宫廷玉器的制作极为重视。他对玉器的制作过程,工匠选配和雕刻情况时常亲自过问,甚至遇到好的玉器便亲自题诗,表达欣喜之情。
  乾隆时期的玉器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最高水平,后人也称之为“乾隆工”。
  这只玉瓶就具有乾隆工的特征,除上面的造型设计外,作工也极为讲究。玉工娴熟运用琢玉各种技艺的水平令人惊叹,玉瓶直线挺拔,弧线圆润,地子平滑,膛壁均匀,镂雕技艺出神入化。乾隆题诗以小楷书写,玉工以阴刻手法将书法的结构、用笔都表现得不差纤毫,难度之高,令人难以企及。
  在雕制过程中,玉工在整体造型与局部纹饰处理上可谓独具匠心。雕琢手法鲜活细腻,纹饰玲珑剔透,布局疏密有致,加之抛光精致有度,光泽圆润,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工艺价值,彰显出玉工精湛的雕艺和娴熟的技法,可谓玉雕一绝,是“乾隆工”玉器中的经典之作。
  清代辉煌的玉器工艺是整个中国玉器工艺部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玉工工艺是通过世代师徒传承发展而来,他们精美的作品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文化的沉积,得以流传至今。
  时代在变迁中发展,风气时尚在改换中进步,这一切变化却使得有些精美的古代玉雕工艺渐成绝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价财富。为此,流传至今的玉器精品更显得弥足珍贵,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乾隆骊龙护珠白玉瓶”便是中国“乾隆工”玉器精品中的佼佼者。
经历传奇
杨家“三护玉瓶”助其回归

  这件玉瓶既为宫廷的重要陈设器物,又是如何来到烟台市博物馆的呢?这其中有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回归历程,令人喟叹。
  该玉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关于八国联军在乾清宫劫掠的文物清单第九五号档案》中著录为“白玉蟠龙壶”。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其间无数珍宝落入外盗之手,其中就有这件稀世珍品“乾隆骊龙护珠白玉瓶”。而玉瓶的回归之路则是烟台人杨鉴堂一家“三护玉瓶”的故事。
  20世纪初,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县人杨鉴堂老先生在黑龙江双城子开了一间“长发福”杂货铺。一天,一沙俄军官背着一个包裹来到店里,拿出一些古玩换酒喝,杨老先生素爱文物收藏,慧眼认出了这件玉瓶非同寻常。随即不顾手头拮据,举债买下。
  那个时候,杨老先生深知此玉瓶的价值,一旦走漏风声,后果不堪设想,遂匆匆处理了店中货物,千里奔波,将玉瓶毫发无损地带回牟平老家,妥善珍藏。日后不管生计多难,从未起意出售。
  杨老先生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杨景韩:玉瓶是宫中之物,当倾力相护,若逢盛世,你定要择机献给公家,切勿高价出手,更不可落入外邦之手。杨景韩始终牢记先父遗嘱,倍加呵护珍藏。
  1929年,胶东军阀张宗昌、刘珍年混战牟平,杨宅被刘军所占,杨氏家人将玉瓶藏于隐处,幸得保全。1938年,日寇侵入牟平,一军官风闻杨家有宝,多次威逼利诱,但杨景韩宁舍身家性命,也不透露半点实情,玉瓶又一次化险为夷。
  1972年8月,国家文物部门专家到牟平普查失散民间的文物时,已年届八旬的杨景韩闻讯,认为时机已到,遂将“骊龙护珠白玉瓶”献出,终偿杨氏父子两代的夙愿。
  为表彰其护宝有功,人民政府奖励其人民币1000元。就这样,玉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由烟台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