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缩影无悔的青春
2022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回望赭山》 莫欣 主编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乐

  《回望赭山》一书,记录了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8级两个班共90位同学的生活成长经历,满怀对师生之情、同学之谊、校园生活的回忆,将“年龄跨越三个年代”“求知欲特别强”“和老师们的感情最深”“毕业后的成绩最突出”的90人大家庭以不同视角呈现给读者。
  历史注定这个集体不同于以后各届:他们为圆梦高考,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夜晚挑灯夜读,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们年龄相差悬殊,而立之年的“老三届”与舞象之年的青少年同班;他们求知欲特别旺盛,手不释卷是许多同学的日常写照;他们与老师的情谊“在今天的本科生中已经是难得一见了”;他们毕业后的成绩突出,从教从政从商都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每五年一次的毕业聚会雷打不动……
  笔者被感动的同时,三个问题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第一,内部差异悬殊的集体为何宛如一家?第二,老师为何与他们“关系最亲”?第三,如何看待这个集体与那个时代的关系?如果将其视作高考恢复之初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样本,对问题的解答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脉搏。
  一方面,相聚于赭山的90位同学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即书中所言——在一般人理想破灭的时候追求理想。共同的精神追求拉近了心理的距离,同学之间亲密无间,整个年级凝聚为“年级共同体”。无论求学期间“七仙女客栈”对同学家属的热情接待,还是毕业之后黄忠超同学抱病为每位同学刻章,无不是“年级共同体”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他们求学之时恰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处于名师云集的“鼎盛时期”,各位老师或风度翩翩、或温和儒雅、或自信可亲,但诲人不倦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而全年级“个个踌躇满志,人人上进好学”的学风与不唯书、不唯上的思考激励着老师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出众的老师与优秀的学子携手向真理前行,师生的相互成就造就了“师生共同体”。这两个“共同体”才是同学们宛如一家、师生“关系最亲”的主要原因。
  社会学将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称之为“社会流动”。适度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正向功能。在高考中止的年代,青年学生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仅有招工、参军、推荐上大学等寥寥几种。其结果是人才缺口巨大、社会活力受到抑制。1977年恢复高考即国家重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良性结果随后逐步显现,大学生毕业之后在各自行业迅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人才缺口,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从微观角度看,本书的主人公通过高考跳出“农门”而改变命运;从宏观角度看,高考意味着社会流动的渠道面向大众重新打开,进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深层活力的迸发。这与书中“不仅在于那一年我们自己的命运有了改变,也在于从那时开始中国社会迈向进步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滞过”的观点不谋而合。
  《回望赭山》折射出的是时代留在历史长河中的印记,这个集体的人和事是时代的缩影,映照出时代的点滴,90位学子于1978年金秋相聚于赭山之下,从那时起,他们谱写的青春之歌便汇入了中国前进的华美乐章之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