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接力,我国海上发射逐渐常态化
一箭双星首次近岸发射,山东聚力打造我国商业航天新高地
2022年10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国首次近岸海上卫星发射在海阳圆满成功。通讯员 王仁山 摄
     金秋十月夜凉如水,黄海岸畔热血沸腾。走,看星星去!当地居民奔走相告,9位院士拨冗前来,共同见证我国航天事业刷新历史的高光时刻。
  海上发射任务进入最后倒计时……
  “5,4,3,2,1……”
  “点火、起飞!”
  一道烈焰划破夜色,一声巨响震动山海。2022年10月7日21时10分,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
  在烟台海阳市西南海域3公里处,我国首次实施固体运载火箭近岸海上卫星发射。昔日只能在屏幕上看到的壮观场景,真切地出现在老百姓面前。

  记者 李顺高 通讯员 聂东磊

近岸发射
我国具备微小卫星快速组网能力

  海上升利箭,神州共此时。
  经过十余分钟飞行,近岸发射使用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两颗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此前,火箭完成总装测试后,需经铁路运输至发射场,整个流程时间较长。如今,在国内首个海上发射母港——山东海阳港出厂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完成总装、测试、对接等环节后,经转运上船、全系统合练,航行至预定发射海域后即可完成发射,全程只需4至5天。固体运载火箭在母港的总装、测试、出港、发射一体化,这是落实航天科技集团“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有益尝试和重大突破。
  我国已有四处陆地卫星发射场,为什么还要到海上去?
  “相比陆上发射,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是一种新型、高效、灵活、经济的发射模式,可以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航落区,满足各种轨道的有效载荷发射需求。”型号副总指挥龙威介绍,2019年6月5日,我国首次实施海上发射,为中国快速进入空间提供新的发射模式,填补了国内海上发射空白,创造了多项国内外第一。
  “7日晚执行的发射任务,是我国第4次海上发射,也是全国首次近岸发射。”总体主任设计师潘旭介绍,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采用“三平一垂”的冷发射方式,即水平对接、水平测试、水平运输、整体起竖后垂直冷发射,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航天器。具有“快速、可靠、便捷、低廉”的优势,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微小卫星快速组网能力,对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有力促进了中国小卫星的规模化发展和应用。
  “接地气”的近岸发射,不仅让百姓直观地体验火箭发射的震撼魅力,感悟烟台市“三航”事业起势腾飞的奔涌活力,也提升了山东在我国商业航空航天领域的影响力。
人才合力
年内发射第一颗智能遥感星

  银河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古人的浪漫得以实现,星汉灿烂辐射出更广阔的光芒。如何放大近岸发射带动效应,全力抢占商业航天产业赛道先机?
  10月8日,一场知名院士齐聚、学术大咖会集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在海阳市十里金滩举行。4月22日,李德仁院士工作站落户海阳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园。时隔半年,他和众多航天届翘楚再次来到海阳。会议期间,产业论坛、项目签约等系列活动密集展开,包括李德仁在内的9位院士,省、市相关负责人,企业、高校等人才,共议航天产业发展大计。
  这场大会,公开了几条重磅信息。
  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联合李德仁院士打造“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85亿元,到2030年,建设由300+颗可见光、高光谱和SAR卫星组成的低轨对地观测卫星星座。首星“烟台1号”面向烟台市及周边区域需求,于今年12月发射,这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颗智能遥感星,并明确了2023年首组“1+2”卫星的技术方案。
  联合浪潮航天宏图启动卫星数据园,海阳在东方航天港建设数据中心、运营中心、制造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培训中心“五大中心”,吸引卫星制造产业链企业落地,助力海阳空天信息服务产业园发展。
  在产业发展大会上,山东烟台遥感云服务平台项目首次出现在公开场合。通俗来讲,这是一种遥感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系统,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在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中心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工业助力
山东攀登我国商业航天新高地

  航天梦想实现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硬核工业加薪助燃。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制造业强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拥有通山达海的自然环境、产业兴旺的工业基础、开放包容的城市品质。海阳作为烟台市南部重要增长极,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发展方向明确。
  “我们的航空航天产业正向建设国际一流的海上发射服务中心和空天信息产业聚集区大步迈进。”说起海上发射,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信心满怀。
  三年前,山东省烟台海阳市抢抓我国首次海上发射成功机遇,铺陈布局、落子成势,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海上发射被列入中国航天白皮书。
  烟台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被确定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海阳市、高新区、黄渤海新区领建,龙口市、福山区协同的发展态势,东方航天港商用航天、高新区卫星研发制造及应用、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新材料三大板块逐步成型、突破发展。
  目前,烟台市拥有航空航天产业关联企业34户,拥有航天513所、山东长征火箭、东方蓝天钛金科技、南山铝业等龙头企业;拥有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烟台数据与应用中心、山东省微纳卫星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科创中心6个。
  三年来,东方航天港先后完成了国内首次海上发射和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今年4月30日,国内首次“一站式”海上发射,实现火箭总装、总测、出港、发射一体化的历史性突破。10月7日,东方航天港再次创造我国卫星近岸问天的新纪录,海上发射能力正在加速成型。
  紧紧扭住新旧动能转换“牛鼻子”,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近年来,山东省在大力培育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非凡成效。特别是在“人才兴鲁”理念下,烟台海阳市聚力实施“航天英才”集聚计划,统筹推进四大“人才+”工程,立足“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为“东方航天港”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提供新支撑、注入新动能。
  “这次产业发展大会,就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次有益尝试,必将进一步深化山东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扩大东方航天港在我国商业航空航天领域的影响力,积聚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我国商业航天新高地。”山东省副省长凌文表示,在今后的问天路上,全省上下将持续推进航空航天类重点项目建设,扎实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全面构建集海上发射、星箭制造、高端配套、空间信息服务、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圈,聚力打造我国商业航天新高地。
理想有力
商业海上发射“独角兽”横空出世

  深邃寰宇不再神秘,航天高度不断刷新,重点项目全面铺开。
  “明年6月底前,完成海上发射船和半固定发射平台建设并投用,达到所有陆地发射火箭型号技术要求。全年保障完成火箭发射5次以上,填补我国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空白。”山东省烟台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说,东方航天港将锚定“发射母港、产业集群、文旅基地”三大定位,加快建设“固液兼容、冷热兼备”的海上发射能力。
  东方航天港积极探索“机动+固定”的海上发射模式,联合海军航空大学何友院士团队,启动国内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船建造,开展坐底式半固定海上发射平台改造,这是东方航天港的创新之举。两座平台的建造,将实现机动发射与半固定发射互补并存,形成高频次、常态化、低成本的海上发射能力。
  借助发射资源,海阳正全力推动20000平方米的东方航天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年底前竣工投用。“发射期间,可为海上发射提供测发指挥、飞行控制、通信保障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功能;非发射期间,作为航天科普体验馆,向公众开放。”据山东省烟台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姜丹介绍,教育基地旨在打造“发射观礼+航天科普教育研学”为一体的沉浸式游览体验馆,基地所在的航天小镇,以“航天科普中心、核科普中心”为航天科普起步区,由南往北,由东往西,落地建设“航空飞行体验中心”。
  首次近岸发射的火箭来自“海阳造”,并首次在海阳海域实施发射,这份硬核力量来自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位于东方航天港的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是其头部项目,已形成装配能力。待整体建成后,将覆盖捷龙系列、长征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兼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其他固体型号发展,逐步形成零部件装配、部段生产装配等产品批量化生产能力,牵引上下游优质配套企业聚集,目前已邀约国内6家商业运载公司落地,届时将真正成为国内首个产业链完备的商业固体火箭研发制造基地。
  十年前,黄海小城海阳因亚沙会走向世界。十年后,同一片海,无数航天人从这里起航问鼎苍穹。
  星河滚烫,闪耀中国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