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药理学家丁光生逝世
他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
2022年10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丁光生获颁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证书。
     艰辛求学路
  说起自身的求学经历,丁光生总免不了谈及家人。他的父亲丁绪贤,是中国最早一代化学家,曾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致力于实业救国和科技救国。母亲陈淑,是中国早期女留学生之一,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丁光生的叔父们也在大学教授化工、化学和物理。
  在家族影响下,丁光生自幼以科学救国为志,勤学苦读。17岁那年,他考取了中央大学医学院。“我告别父母,孤身一人,攀上一辆货车,颠沛20余日,方才到达重庆郊区的柏溪校区。”求学路之艰辛,更加激起他对知识的求索热情。他一路读到博士学位,本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命运却给他开启了另一扇门。“当时国内还没有临床麻醉学,教育部为了配合抗战后的医疗事业发展,在1946年招考公费留学生时特设了三个临床麻醉学的名额。那年春,我通过了全国统一公费留学考试,到美国学习临床麻醉学。”就这样,他成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1950年6月,他获得芝加哥大学药理系博士学位。与此同时,他还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外科担任临床医师,这在当时的中国学者中是不多见的。
  丁光生很快迎来另一个人生的分水岭。彼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对留美的中国学生进行了严格控制。一方面,他收到了美国诸多知名机构的工作邀请;另一方面,父亲时常来信提及国内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对祖国的牵挂使他夜不能寐。他再次独自踏上一段艰险之路。在太平洋上航行了半个月之久后,他辗转回到中国香港。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在香港的英国军警的持枪监视下,换小轮至九龙,再换火车至罗湖,走百米缓冲地带……终于,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1951年7月17日,当丁光生提着两个沉重的箱子走出罗湖火车站,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时,不禁热泪盈眶。
研发的救命药被美国仿制
  上海药物所从1932年建所至50年代初,一直缺乏药理研究。丁光生就在这时接下重任。这几乎是个白手起家、平地起楼般的大工程。药理实验离不开动物,当时国内物资匮乏,他就把仓库改建成动物房。天冷,水泥不易干,他就守着炭炉去烘干,夜里睡在施工中的动物房内。
  他的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心血管药理研究、抗血吸虫病研究和重金属解毒药研究。“记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大量的血吸虫病病人。治疗血吸虫病,全世界只有一种药——酒石酸锑钾,但这种药必须通过静脉注射,毒性大,而且要打很多针,不少病人刚注射完,就因为毒性太强而丧命。”他说。“一定要找到解药!”于是,他没日没夜地做起研究。
  1957年3月,丁光生与梁猷毅、谢毓元等人合作研究出了具有解毒疗效的创新药——二巯丁二酸钠。药虽然有了,但效果如何,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来验证。可在当时的条件下,试药的条件与保障都十分有限,找谁来试?丁光生选择了自己。他做起了“小白鼠”,以身试药,成为第一个静脉注射此药的人。后来的临床结果显示,该药不仅能解锑剂的毒,还可以解很多重金属的毒,比如铅中毒、汞中毒,甚至砷中毒。
  在该药的基础上,丁光生等人对口服二巯丁二酸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它毒性低、易吸收,对治疗多种金属中毒都有明显疗效。“西方国家也承认,这是重金属中毒时的首选治疗药。”丁光生自豪地说。199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二巯丁二酸用于儿童铅中毒,这是我国研制的化学药品首次被美国批准仿制。
花甲之年“跨界”
  熟识他的人都知道,丁光生半生躬耕科研,爱得至深。可在花甲之年,他突然来了个“跨界”。这是一个看起来与医学相去甚远、少有交集的领域——编辑学。
  1980年,丁光生创办《中国药理学报》并任主编。许多人劝他,编辑工作是一项“只出力,不出名”的工作。但他甘为“春泥”,退居幕后。因为他坚信,唯有创办自己的刊物,才能让中国药理界赢得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尽管刚开始这是一份中文期刊,但他坚持论文要附上英文摘要,后来要求图表和图例也要有英文,这样外国人也能看得懂主要的科研数据。《中国药理学报》创刊仅五年,就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是早期被SCI收录的少数中国期刊之一。
“很难在早晨看见爸爸”
  上海药物所无人不知,丁光生全年365天无休。国庆节、春节假期,保卫处要给各个实验室封门,只有丁光生的实验室、办公室是例外,因为他每天都要来上班。哪怕是出差回来,他也总是先回所里。
  在家人的记忆里,丁光生一辈子“以所为家”,而家只是个旅馆,用来睡觉、吃饭。在家稍作休息,他也毫无悬念地会回所里工作。“我们很难在早晨看见爸爸,因为他四五点就到单位去工作了,总是和食堂工作人员一起进大门。”丁光生之子丁民乐说。
  除了是一个沉迷工作的“劳模”,丁光生还是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先生。鲜有人知,他会用扑克牌变魔术,会模仿各地的方言讲笑话。他记得《中国药理学报》每一位编辑的生日,甚至编辑的爱人、孩子的生日。每当编辑部工作人员过生日,他总是自掏腰包,请所有人吃饭。他总说自己不会唱歌,但是非常喜欢听歌,轻松愉悦的时候也会轻轻地哼唱。
  先生已逝,但留在大家印象里的,依然是他挎着书包,迎着晨光,雄赳赳、气昂昂走来的画面,给人鼓舞,予人力量。
  综合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新社等
  我国著名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光生,2022年10月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正如其名,他的一生都在“向光而生”。他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同月同日生,是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药理学家及编辑学家。他致力于心血管药与抗血吸虫病药的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研制的解毒药二巯丁二酸,是美国仿制的第一个中国新药;64年前,他甚至以身试药。他在花甲之年创办了《中国药理学报》,荣获中国出版工作者的最高荣誉“韬奋出版奖”。
  风雨百年,但他的内心始终是一位不负韶华的青年和少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