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群众的心声夯实“健康枣庄”建设
——专访枣庄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雷
2022年10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刘臣 通讯员 贾鹏  

基层居民就医更加方便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健康服务网络枢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枣庄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雷介绍,近年来,枣庄市始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发展思路,目前,全市16家、46家、43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达到推荐标准、基本标准和省能力提升标准。
  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在提升基层人才技术水平上,枣庄也有着自己的探索。“我们明确13家二、三级医院和14家基层卫生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累计选派‘业务院长’27人援助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杨雷表示,枣庄依托二、三级医院作为培训基地,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培训基层骨干全科医师2名、骨干人员25名、乡村医生97名,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职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达到53.68%。
  同时,在基层服务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上,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建设为重点,定期通报进展,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现全市64个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放床位4326张,在职医护人员5420人,建设村卫生室1734所,创建省级、市级、县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13所、80所、334所,1518所村卫生室配备智慧随访设备,1218所村卫生室配备康复理疗设备,96所中心村卫生室配备心电图机等设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率有效提高。
重点人群就医更加安心
  “2021年枣庄实现孕产妇零死亡,孕产妇的健康事关妇女和幼儿两个群体,零死亡成绩也是来之不易的。”杨雷表示,好的结果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近年来,枣庄共建立市、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和新生儿救治中心10家,形成了全市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急救网络,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实现适龄妇女“两癌”检查城乡全覆盖,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99.61%,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全市婴幼儿托位数达13097个,每千人托位数3.0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2022年目标任务。2021年全市孕产妇零死亡,婴儿死亡率2.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30‰,均创历史新低,低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同时,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第一批“省级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第二批“省级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市中区妇幼保健院顺利通过“二甲”现场评审,台儿庄区、薛城区和山亭区分别完成与千佛山医院、淄博市和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对口支援签约,为这三个区妇保院的发展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
群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
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出新

  就医过程便捷与否对患者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雷介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已全面实行预约诊疗、诊间结算等便民服务,有效提升了群众就医满意度。
  推行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网上办、掌上办服务,实现网上申办,快递到家,让新生儿父母足不出户就可便捷、安全申领,并启动“枣健宝”试点工作,为辖区所有儿童及孕产妇提供“16+N”的保健服务,精准缩减了特殊人群就医时间。全市5家二级以上政府办中医医院全部实现为门诊患者提供代煎中药并配送到家服务。
  医护人员做好医德医风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期间的医疗水平,也有利于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获得幸福感。针对于医德医风建设方面,杨雷介绍到,目前,枣庄卫健系统已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组建27名行风监督员队伍,深化对医德医风的日常监督,把医德医风建设列入对市、区(市)大型医院巡查内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同时,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行风建设主体责任,建立问责机制,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零容忍”。
  号角再催征,扬帆启新程。枣庄卫健系统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的优良作风,推动全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

  不断提升群众卫生健康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一直以来都是各级卫生健康系统坚定落实的目标和方针。
  枣庄市卫生健康系统用实际行动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份合格的答卷:截至2021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2702个,实际开放床位2597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万余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74张、3.04人、3.93人;全市卫生总资产达到140.05亿元。
  让群众满意,用群众的心声夯实“健康枣庄”建设,为健康强省建设贡献枣庄力量!

  枣庄市立医院走进枣庄三中开展心肺复苏培训课程,旨在促进广大师生掌握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急救互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打造平安校园。
扫码观看节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