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南京在寒冬中迎来第九个国家公祭日。10时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江上的轮船、路上的汽车跟随鸣笛,警报声、鸣笛声响彻大街小巷、长江两岸。
这一分钟,南京的时间仿佛凝固了。
国家公祭仪式现场,9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陷入回忆。1937年12月,葛道荣的叔父和两位舅舅惨遭日军杀害,年仅10岁的他侥幸逃生。
喧嚣繁华的南京商业中心新街口,车辆停驶,行人驻足;早高峰刚过的地铁站里,人们停下脚步观看电视直播国家公祭仪式;在全城十几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人们低首默哀、缅怀逝者。
悼念的人群中,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流下了眼泪:“85年前的今天,我父亲目睹了6位亲人丧生在日军的刀枪之下,战争让9岁的他变成了一个孤儿。我希望更多人能够记住这一天,记住南京,记住30万数字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消失的。”
八十五载,痛感未敢忘。
“外敌的蹂躏和战争的磨难,使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我们坚决反对否认和美化侵略、伤害民族情感的言行,在每一次悼念中敬畏生命,在哀思中凝聚奋进之力。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