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岁月静好,人间皆安
——聊城市眼科医院感染办主任王伟抗疫日记摘编
2022年1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疫情面前,总有一群逆向而行的人,疫情是他们的“军令”,防护服是她们的战袍,她们是天使、是战士、更是患者的依靠,她们冲在最前线,向着危险方向负重逆行。聊城市眼科医院感染办主任王伟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曾在抗疫一线“冲锋陷阵”,与病毒展开较量;在方舱医院任劳任怨地值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位医护人员、病患……用理想、信念、坚持和努力诠释“医者仁心”,但她也是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悟。通过她在难得的休息时间里写下的一篇又一篇感人的“抗疫日记”,在这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有温暖、有感动、有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抗疫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还有对“岁月静好,人间皆安”的期盼与祈愿!每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都有着让人落泪的力量……
  □ 王长新

“如果需要,随时听从组织召唤”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晴
  早7点50分,今天就像有预感似的,上了班我就和科里的年轻人说,如果通知我外出去支援的话,大家一定把自己手头的活干好。咱科里来的时间最短的同志也有一年了,自己分管的事情也掌握的差不多了,如果我走了,业务方面由利伟负责,其他方面几个人商量着来,一定不要漏下事情。
  9点5分,院党委书记尹龙祥打来电话,说因疫情原因可能抽我外出支援,一会有关领导会给我打电话。不大会我接到了聊城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主任、聊城市脑科医院副院长范书山的电话,问我能不能去一线支援,我想都没想说:“可以,如果需要,随时听从组织召唤。”范院长嘱咐我先准备日常用品,1小时后去酒店参加培训,听带队的安排,然后去隔离点工作。
  于是,我匆忙回家收拾东西,10点30分到达酒店集合。
  11点30分,我和市医院院感科的几位老师一起对这次参加支援行动的4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防护服穿脱培训。本次参加支援的主要是市医院和东昌府区医院团队,这里有多次参加过支援的老同事,也有第一次参加支援的新同事,大家组成一个新的团队,重新推选了带队护士长和院感老师,我被安排到院感团队,在脑科医院陈秋兰主任的带领下开展工作。
  考核完防护服穿脱,已是14点20分。
  15点,我们一行赶到新启用的定点医院。当地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到三楼病区,计划今晚开始收治患者。于是,大家立即分工,贴标示的贴标示,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铺床的铺床……院感的工作主要是分区,配置手消、喷壶,规划路线、流程等。
  经过四个小时的奋战,三楼终于有了病区的样子。大家刚想松口气,可领导的电话来了,一会有患者上来住院,要做好准备,于是,所有人员又立马紧张起来。在隔离病区,所有人不许吃饭,不许喝水,只有回到宾馆才能吃饭,院感老师会监督大家,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
  21点,留下第一班次值班人员,我们回到酒店。饭还没有吃,我又接到范院长电话,让我把今天新招的4个保洁人员培训一下,明天带回隔离点上班。
  21点15分,我和杜文峰老师把4个保洁召集到一起进行初步讲解,由我带领他们进行一步一步防护服穿脱培训。一个小时下来,我示范地口干舌燥,而这4位大姨大爷却无奈地看着我。没办法,我只能再来一遍,缓慢地教他们。
  当时针指向23点30分时,我感觉他们比一开始穿脱的好多了,考虑到明天还要早起,我让他们把物品带回到自己的房间,抽空再练练。此时,我回到房间,抓紧洗刷、睡觉,别耽搁明天的事。好匆忙的一天啊!真有点累啊!
“唯独自己学到的知识偷不走”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阴 有雾
  今天是在定点医院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流程、布局、分区都需要尽快熟悉,陈秋兰主任让我和杜文峰老师负责三楼,我们两个都是第一次来定点医院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需要尽快的熟悉掌握流程、规范,尽早进入状态。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刚开舱事情比较多,从早上7点吃了个鸡蛋到下午5点滴水未进,(因医院离驻地比较远,来回浪费时间,所以中午没回酒店),而在病区是绝对不允许吃任何东西的。
  今天我还需要把各种标识再捋一遍,进一步细化流程。
  新来的保洁年龄有点大,需要监管的地方比较多……如消毒液浓度的配制、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的流程及路线等。
  一天忙忙碌碌的就过去了,回到宾馆已是下午6点,洗澡、换衣服,喝点热水后感觉好舒服啊,躺床上休息一下。
  19点钟开饭,吃过饭,我抓紧学习定点医院规范。
  这两天我是在焦虑、担心中度过,怕自己适应不了,不能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每天晚上加班加点的看规范、学习,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总是害怕用心的人,我一定能顺利完成院感相关工作,成功的完成角色转变。协助陈主任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等,我感觉自己还行,我对自己说:你也很不错,加油,成为更好的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
  人世间,什么都可以偷得走,唯独自己学到的知识偷不走,让我体会深刻。
  不行,23点多了,睡觉,明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继续努力,加油!
“宝贝,妈妈也想你”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晴
  6点,起床采集酒店重点部位的环境核酸。
  7点,吃早饭,7点20分,采集个人核酸后抓紧赶班车。
  7点58分,我们来到定点医院,等大家都下车后我采集通勤车内的环境核酸,特别像方向盘、座椅、门把手等重点部位。采完后我抓紧去换衣服,送今天第一班次的同事入“红区”。我们这个团队里有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但也有第一次上阵的新同事,个别人还存在恐惧心理,而我的工作就是为她们保驾护航,确保零感染。为此,每天我都要对她们的防护服检查了又检查,核对了又核对,交代了又交代,恐怕漏下什么细节。
  我抓紧把昨天来的保洁人员再培训一遍,因为大姨大爷们年龄都大了,有的事情交代过多次也记不住,没有办法,只能再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手把手的教他们。洗涤衣服时,大姨又忘了高温90度清洗,我就抓紧再指导一遍;为了准确配置消毒液浓度,我还自己想办法标识了桶的刻度;拖鞋消毒的时候会漂起来达不到消毒效果,我就设计了一个圆形的板子,上面压上小桶,这样就可以全部浸没了,也能盖上盖子,从而保证消毒液的浓度。
  陈秋兰主任上三楼巡视时,我们又探讨了一下相关的流程,修改了环境核酸监测编号。今天和文文搭班,中午我们不打算回去了,因为三楼刚开舱3天,还有很多文字性的东西需要重新梳理制定。我俩决定一起留下加班,这就意味着我俩今天中午没饭吃(隔离病房内是不允许吃饭、喝水的),再吃饭得等晚上7点。实际上,自从来到这里,我每天都是两顿饭,还没吃过三顿饭呢。
  12点到15点,我和文文修改制定了六个流程、一个职责,抬头一看表,采集清洁区环境核酸的时候到了。于是,我们每人一层,抓紧采集,因为这批标本要赶在16点接班时转运至核酸实验室。就这样我们一口气采集完清洁区环境核酸,还好赶在了接班前。
  16点30分,班车来接时,我俩也饿得不行了,脱衣服下班。经过40多分钟的路程,我们抵达驻地。洗个澡,换身干净的衣服,因为吃饭要等到19点才行,小眯一会,床真舒服啊!此时有点想两个儿子了……
  10月31日,我来得太突然了,也没正式的和家人告别。当时,我爱人在疾控中心流调,就把5岁多的二宝送到了我母亲那里,一直没有接回。我鼓起勇气给母亲打了个视频,二宝看到我的那一刻眼里泪汪汪的,孩子想哭了,看的出来孩子很想妈妈,我连忙安慰他说,妈妈忙完工作就回去,让他在姥姥家好好跟哥哥玩,还许诺买个奥特曼玩具寄给他,这才转移了他的注意力。我问二宝在姥姥家好不好,他说:不好,没有妈妈……
  一句话让我破防了!宝贝,妈妈也想你了,乖乖在家听话,妈妈忙完就回去。
  和我来支援的其他同事,大部分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想她们一定和我一样,是一个自己要求进步的人,是一个正能量的人,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连续工作18个小时滴水未进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晴
  刚采完酒店环境核酸,上午10点接到范院长电话,通知我收拾东西马上支援市方舱医院,我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刚熟悉过来定点医院流程、制度,又要赶赴市方舱医院重新开始,说实话我还是有点不愿意去。人啊,可能都这样,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不愿意离开,可疫情就是命令,我也知道没法选择。吃过午饭后,我开始收拾自己的物品。
  16点,我到达驻地。时间紧,任务重,因为没有会议室,所以,临时在宾馆走廊里拼凑了几张桌子,就开始对团队培训,讲解防控要点及防护服穿脱要点,并挑选出几个技术过硬、有经验的医务人员一对一对每个队员培训,确保安全上岗,就这样2个小时过去了。
  当时针已指向19点30分时,散场,吃饭。
  21点,我们乘坐通勤车去方舱医院,因为今晚要开舱,因此负责院感的同事必须提前熟悉流程、布局。我第一天来,对一切还不熟悉,聊城市脑科医院院感科付立平老师在白天工作了一天的情况下,晚上吃过饭后又陪我一起去方舱实地查看,我内心里说不出的感谢。
  到了市方舱医院,我和付立平老师先走了一遍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后开始贴标示、准备手消物资、排班……
  再转眼时已是凌晨2点。由于物资短缺,很多东西得等明天再说,可我们两个仍打算把剩下的活干完,就这样我俩连续工作18个小时,滴水未进,等一切差不多步入正轨时,我俩拖着疲惫的身躯乘坐通勤车回到酒店,已是25日15点。等到开饭时,一口饭竟然都吃不下,浑然感觉不到饿了。
夫妻携手抗疫 诠释小家大爱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小雨
  早晨6点,起床,满血复活。
  7点坐通勤车去方舱医院,路上需要大约40分钟时间。今天还是没有人来接替我们的工作,我仍然指导医务人员规范穿脱,梳理流程布局、进一步规范标识分区……
  11点,我和付立平老师刚想喘口气,就接到了下午开楼下另一层病区的通知,于是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楼下布置,走流程,布局分区,贴标示,规范通道设置……
  18点,我们俩虽然累得精疲力竭,但终于收拾的差不多了,于是,我们抓紧赶班车回到宾馆。洗澡,匆忙吃了几口饭。
  今天,医院宣传中心主任打来电话,让我介绍一下我们夫妻抗击疫情的情况。说起我们夫妻,是平凡的夫妻,是相互影响的家人,在生活中,我们是互敬互爱的伴侣;在抗疫战场上,我们又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这段时间,我们偶尔有机会通话时,没有甜言蜜语,有的只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我的爱人在聊城市公安局东昌府分局工作,他第一时间投入的是对涉疫人员轨迹复核,扛起的是流调溯源工作的重担。因流调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不讲条件,每天根据卫健部门提供的名单,全天候分析研判流调数据,核实情况,还原轨迹,与病毒拼速度,为涉疫重点人员核查工作争取“黄金时间”,为确保流调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晚上10点之前,他基本没回过家,两三天不回来也都是常事。
  前两天给大孩子打电话,儿子说爸爸差点没把房子点燃,问其缘由才知道,当天傍晚他本来在家里准备做饭,接到流调通知后直接扔下切菜的刀走了,也没有交代锅里还煮着粥,据儿子说,晚上10点他想去厨房倒水喝才发现灶台上还有火,锅已成了黑色。在学校学过消防知识的儿子用毛巾捂住口鼻,关火,通风,一气呵成。听完儿子的叙述我已泪流满面,多危险啊,家里只有一个刚满14岁的孩子,责怪也没用,只有理解吧。
  提及身体不好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不免有些牵挂和愧疚。好在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懂事,大孩子14岁,上初三,自立自强,我们不在家,他能自觉上网课,且成绩在班级也是靠前的,最近一次英语期中考试,满分120的题,他得了119分;而且还能自己炒菜做饭,有时还要照看5岁多的弟弟。另外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弟弟、弟媳,因为婆婆因病去世6年了,公公在家务农,无法照顾我们。平时都是我们夫妻两个自己带孩子,但我们什么时候忙,什么时候就把老二送给在我弟弟那里居住的爹娘,无论白天还是黑天,什么时候送去,他们就什么时候照看,从不推脱,也从没半句怨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