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坚守,坚持就是胜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检验科战在“疫”线
2022年12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每人一天休息不到3个小时,困极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
  ▼做好每一个样本的登记,三查七对,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凌晨三点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PCR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检验科工作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忙碌有序地进行检测工作。PCR实验室是“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在这里,“白加黑”“五加二”的夜以继日已经是工作的常态。他们不仅面临着高度的感染风险,还要按照三级防护的要求,在封闭性要求严苛的负压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

  文/片
通讯员 王恩敏 董艳艳   
  
  精准检验,不辱使命
  随着今年11月份新冠疫情形势严峻,检验科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迅速组成由科主任带领的6人核酸检测闭环小分队,闭环在医院,比以往的工作更加辛苦,任务更重,但宋建主任一再强调,“标本再多,也要保证检验质量,绝对不能出一丁点儿错误。”来自发热门诊、急诊、新入院患者、住院患者、隔离点、职工应检尽检,甚至追阳小分队的核酸样本,24小时不间断送样、检测。为让大家尽快拿到报告,我们即来即测,每个人一天休息不到3个小时,实在困极了,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爬起来接着干。
  从前四十多个批次见不到一个阳性,眼看着每批次阳性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已超出半数,实验完成后,还有各种报表需要整理上报,一个阳性标本需要走6个流程才能上报完,可想而知,每天上百个阳性标本的上报是多么烦琐,“做核酸8小时,上报10小时还完成不了”。但越是这样,我们更是严谨细致,做好每一个样本的登记,三查七对,一步也不能马虎。尤其是阳性标本,我们需要双试剂进行复检,两遍结果符合后才发放。宋建主任的手机24小时在线,每天更是接不完的电话,“请问我们这做单管核酸检测吗?”“请问我们的报告什么时候出来?”“我们是追阳小分队的,样本是送到你们那吗?”“你们地址在哪啊?”……宋建主任不厌其烦一一解释,最多一天要接听200多个电话,最后说到声音嘶哑,科里的姐妹实在看不下去了,夺过她的手机,硬是逼她去躺了半小时。
知重而担,知责而为
  除了繁重的医院工作,检验科还服从医院调配抽调精干力量支援济南市中区方舱医院。11月20日,检验科王玲随院医疗队来到市中方舱医院负责核酸检测工作。当时市中区方舱医院刚刚建成,她们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把核酸检测车支了起来,并负责起了方舱医院以及徒沟隔离点两千多人的检测工作。
  12月1日,在部分检验人员撤离后,剩下来自5个医院的五名检验人员组成了一个PCR核酸检测团队。她们分工明确,虽然条件艰苦,但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没有耽误一个病人的结果,也没有出现任何失误,所有的事情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所有的结果比对好都会发到医生和患者的手中,所有的问题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去解决。在条件极其恶劣的艰苦环境下连轴工作29天,中间没有一天的休息日,吃住都在舱里,超长的工作时间,寒冷的天气,每天打扫卫生拖把都是带冰的,病毒采样管也是冰冻的,狭窄的实验室,更是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王玲依然咬牙坚持到最后,并且出色完成所有工作任务。第一批支援队伍已回,王玲了解到科室的困境很难再调配出人员接替,而且深知条件的艰苦她不想同事再来,所以她就自己做主留下,要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知道这些宋建主任哭了,她说:“回来吧,玲,孩子太小了,你爱人还在急诊24小时值班,你们舍孩子太久了,我来想办法替你。”“真的不用,姐,再坚持一下,胜利在望了。”就这样,王玲一直坚守到所有检验人员中最后一个撤离,并完成仪器设备的收整,圆满完成此次支援任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实验室里核酸采样管像山一样,把检测人员淹没在工作台上。眼前是检测设备不停地运转,背后却还有数位工作人员的‘手动’操作。接收、拆袋、摆管、加样,把一个个采样管摆放到试管架上,看似简单重复的处理工作,但要连续工作持续很久,又烦琐又累,还要做好各种统计。”回顾近期的工作,小组队友们的脸上写满了紧张与疲惫。
  繁重的工作让女同志连续作战着实有些吃不消,连续的加样,胳膊抬不起来了,连续的熬夜双眼已经浮肿。宋主任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谁坚持不住可以先回家,换其他人顶上”,“颜姐,你年龄最大,从枣庄回来也没休息,孩子还一个人在家,你先走,不用不用,她自己能行”;“敏姐,你家老人孩子都生病了,先回去吧,不用不用,她们会照顾好自己,这里更需要我”;“赵姐,两个孩子都在家,你回家看看再回来,不用不用,老大能照顾老二”,就这样,大家一直相扶着到闭环解除。随着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事感染新冠,科室的工作值班出现困境,这个时候三个年轻的同事又主动提出来去承担科里的夜班。就这样,刘爽、洪艳、冯佳三人白天PCR工作,晚上再去急诊值夜班。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坚持再坚持。
  随着阳性患者的逐渐增多,医院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也逐日增加。检验科工作人员感染比例已超过50%,许多同志均带病坚守在抗疫一线。赵志平首先感染后症状十分明显,头痛剧烈,高烧39℃,在坚持十个小时完成当天加样工作后才回家休息,听说科室又有同事被感染,在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毅然返回工作岗位;几个年轻的同事感染后持续低烧,咳嗽、咽痛症状都未消失的情况下,坚持回到工作岗位上,大家都说,比自己症状严重的同事还有很多都坚持在岗,大家都来一起干,这样其他同事手里的活就会减轻一点;宋建主任感染后高热不退,依然放心不下科室工作,简单治疗后又投入科室忙碌的工作中。为了能够合理安排科室工作任务,第一时间为患者出具检验报告,她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甚至睡觉时都醒着半个大脑等待手机中传来的“下一项任务”。任务分解、人员调度、试剂调配、后勤保障,一天忙碌的工作完成后大家都休息了,她再根据工作量调度安排科室第二天的任务,往往调度还没完成,信息还没全部发送,又接到临时性工作……
  这就是检验科,抗疫三年来,他们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着,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