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聊城市市长张百顺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顶住压力,保持定力,激发活力,狠抓执行力,奋力在鲁西崛起中当先锋、打头阵,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12月27日,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记者 李怀磊 谢晓丽 国晓宁
聚焦扩量提质
坚定不移优化产业体系
坚持深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聊城将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着力扩总量、优结构、提能级,奋力打造引领鲁西崛起的强劲引擎。
培大扶强先进制造业。启动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建设特色鲜明、主峰凸显的制造业强市。提升产业链条竞争力。增强系统性、前瞻性谋划,出台“一业一策”政策措施,重点打造铝加工、化工新材料、轴承等标志性产业链。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坚持把数字化作为弯道超越的新赛道新引擎,推动数字技术向各领域全面拓展、深度融合。夯实数字经济“底座”。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增加值增长5.5%以上。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自主会展品牌,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试点)3个。狠抓接触性消费,推动批零住餐等行业恢复向好,壮大网络消费、夜间消费等新业态,让聊城大地更具烟火气。
聚焦创新驱动
坚定不移塑强发展动能
坚持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联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要把科技之光照得更亮,把教育之基筑得更牢,把引才之路拓得更宽,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努力把聊城建设成面向未来、动力澎湃的创新之城。
深层次培植创新沃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精准赋能的科技创新体系。狠抓创新主体培育。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00家以上。加强与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打造一批研发在外、转化在聊的“科创飞地”。全方位优化教育体系。坚持把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构建全龄教育体系。扩增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建公办幼儿园。持续提高公办义务教育占比,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推进优质教育扩量均衡布局。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城市。多举措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推行人才新政35条,注重团队引才、柔性引才,完善人才服务联动机制,全面落实各项激励政策。
聚焦有效投资
坚定不移夯实基础支撑
坚持总量和结构“双发力”、投向和投效“双提升”、产业和基础设施“双驱动”,以有效投资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以赴扩投资,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蓄力增能。
突出产业项目拉动。紧扣国家、省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谋划实施省市县重点项目600个以上,完成投资750亿元以上。突出交通项目拉动。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聊城样板建设为抓手,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突出水利项目拉动。抓住现代水网体系建设重大机遇,建设总投资40亿元的22个重点水利项目。突出能源项目拉动。支持大唐热电新建大型煤电机组,推动祥光2×66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复工。
聚焦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激发市场活力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让各类市场主体专心创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万马奔腾之势。
强基固本让国企敢干。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集中统一监管力度,推进国企健康发展。优化服务让民企敢闯。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加强企业全天候服务,推动“e企办”迭代升级。双向开放让外企敢投。更大力度吸引外来投资,实施贸易和招商联合行动,突出制造业、大项目、外资项目招引,精准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实施精准化链条式招商。
聚焦富民兴农
坚定不移建设农业强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筑牢产业之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10亿斤以上,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万亩,打造沿黄绿色粮仓。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彰显生态之美。推进村庄规划应编尽编,深化整县整镇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示范片区11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
聚焦宜居宜业
坚定不移建设品质城市
坚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着眼宜居宜业宜游,全力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的“两河明珠”城市。要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彰显城市气质,增添城市魅力,努力打造高品质生活之城、低成本创业之城。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眼“东融、西拓、南展、北跨、中疏”,高水平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城市交通网,新改建道路23条,新建桥梁5座,谋划建设市城区外环高架,构建城市快速通道。强化城市精细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聚焦区域崛起
坚定不移壮大县域经济
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石和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强县率先突破、中等县加速崛起、薄弱县跨越赶超的崭新格局。县域强,则聊城强。要扛牢振兴县域经济的历史重任,支持各县(市、区)找准定位、彰显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加快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统筹财政增收和群众致富,支持各县(市、区)集中打造2—3个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健全县域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和考核体系,赋予县级更多行政自主权和资源调配权。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乡规划总体布局,强化城市设计和风貌塑造,打造各具特色的精致县城。
聚焦绿色低碳
坚定不移建设生态聊城
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加快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治理,着力提升发展“含绿量”。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刚性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严格相符性审查,把牢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保障重点河流生态基流,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实现美丽幸福河湖全覆盖。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限期关停30万千瓦以下小煤电机组。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聚焦文旅融合
坚定不移打造文旅名城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产业理念抓项目,促融合发展增效益,加快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文旅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旅而名,要延续历史文脉,光耀聊城文化,以拳拳匠心打造“两河明珠”,重塑新时代“江北一都会”的繁华盛景。
塑强特色文旅品牌。着眼打造独具魅力的“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对标一流城市范例,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坚持龙头带动、全域统筹,构建“一城两带”文旅格局。优化文旅产品供给。深耕“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塑强“厚道老聊城·地道新三宝”标识。
聚焦共建共享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一定要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努力让百姓呼声变为幸福掌声,让百姓笑容成为最美风景。
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着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牵紧公共服务“幸福线”。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新形势,精准落实各项优化措施,以保健康、防重症为重点,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着力做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防控,全力做好医疗救助工作,确保平稳渡过流行期。筑牢平安建设“防护墙”。深化落实安全生产“八抓20条”创新举措,持续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增强防汛抗旱、应急救援能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