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 一种报道类型 一部近代社会新闻发展史的缩影
——评《申报》社会新闻报道研究(1872——1949)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王杨
2022年12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社会新闻作为一种专业类型的报道形式,同政治、经济新闻等专业新闻一道,既成为新闻传播业务探究的领域,更成为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它是从何时开始显现端倪,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的?刘秀梅博士的《<申报>社会新闻报道研究(1872—1949)》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系统的分析,给读者打开了一扇走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闻发展史的窗户。
  社会新闻四阶段及特征:通过对77年《申报》的社会新闻进行抽样分析,根据其在传播数量、内容、风格、时效和立场等维度上呈现出的不同特征,该书将社会新闻的发展分为四阶段,分别是滥觞期(19世纪70—90年代中期),其社会新闻数量多,文学色彩浓。发展期(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20年代),社会新闻出现了规范化操作的萌芽。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中期—30年代中期),社会新闻的特性走向了完备化。衰落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40年代末),社会新闻数量明显下滑。
  社会新闻的历史变迁:77年中,《申报》社会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中国社会的变迁,新闻事业的进步及该报自身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容上,滥觞期特别注重鬼怪传闻报道,发展期的名人活动新闻飞速增长,成熟期突出了西方“奇技”和各类服务性新闻信息,衰落期则是各类难民新闻成为报道的明显主体。形式上,新闻时效逐步提升,标题从类题到具有指向性,导语从无到有,写作风格从小说化到逐步新闻化的表达,语言逐步白话表达且有标点。
  社会新闻的历史意义:社会新闻中蕴含的英雄与模范、大家小家和猎奇原型被延续下来,奠定了后来社会新闻报道的话语原型;社会新闻的贴近性、大众化培养了上海普通市民作为报纸阅读的新一类读者,助力了近代化大众阅报风气的形成;社会新闻的大众性扭转了近代较重视商人利益的传统,朝“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转变;打破重男轻女、“官本位”的束缚,逐步转向男女平等、重视民间声音的民主观念;社会新闻中的大量城市建设和生活秩序的内容使得上海民众的市民意识逐步觉醒,引领上海逐步走向了城市化道路。
  总之,该书将77年《申报》社会新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揭示出其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发展之路,探寻了它与近代上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互为制约和促进的关系,展现了《申报》77年社会新闻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