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激发济宁产业发展澎湃活力
2023年04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会上为济宁科技创新优秀团队颁奖。
  技术、人才双加持,让辰欣药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济宁方案
生态圈渐成

  如今城市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竞争。
  济宁始终把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立市人才科技工作指挥部,坚持一盘棋理念,大力实施科研院所招引、高端人才引进、高新企业倍增、企业研发普及、关键技术突破“五大计划”,科技人才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各类人才纷至沓来的生动局面。
  目前,济宁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42万人,合作院士92人、各类高端人才2100余人,高技能人才达26.5万人。
  人才与城市之间“双向奔赴”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正如济宁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所言,通过持续优化生态,坚定不移走好产才融合之路,推动人才链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用优质生态撬动人才集聚。
  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济宁注重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倍增行动,开通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相继出台“产业人才10条”“创新驱动16条”“人才金政20条”系列政策,激发人才主体和用人单位积极性、主动性。
  在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吸引集聚人才资源上,济宁瞄准“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与260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软件中心等46家大院大所在济宁设立实体化运作的创新载体,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29家。同时,全市建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7个,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68个,省级创新平台632个,它们成为吸引聚集顶尖人才和一流团队的重大载体。
  在壮大创新主体上,济宁把制造强市建设作为“九大战略”中的首位战略,创新开展“干部助企攀登”,全力助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登”,753家攀登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紧密产学研合作,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00家,增幅居全省第1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603家。
  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济宁注重营造重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做细服务吸引人才扎根,全力以赴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整合部门职能、打通线上线下,为人才提供“一点登录、一窗受理、一站办结”的一揽子服务;提供“科技贷”“人才贷”等便捷金融服务,为人才发展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持;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开通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保健就医等21项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好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的后顾之忧。
  而为放大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效应,济宁顶格推进,其中一个春天的“故事”值得一提。
  今年“新春第一会”后不久的2月10日,济宁市委主要负责人一行到珞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和珞石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庹华就进一步深化合作空间、推进项目建设、打造产业集群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中,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济宁将尽最大努力提供最优服务、搭建最好平台,竭诚为珞石机器人在济宁发展提供最好的营商环境。
  大会致辞中,林红玉更是公开承诺,“我们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人才安心立业营造最优生态。对标‘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积极争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
  把视野拉得更广一些,济宁自2022年启动干部作风建设三年行动,在全市上下掀起干事创业的热潮。“转作风、开新局、走在前”绝非一句空话:行政审批大提速,“开工那些事”变为“开工一件事”“一网通办”“跨域通办”,惠民补贴实现“静默认证”……一项项创新、一条条举措带来更切实际的关键词:松绑、提速、简化、合并、允许……这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更大活力和更多暖意,也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承诺的执着落实和有力回应。
  运河潮涌,奔竞不息。济宁这座文化悠久、兼容并包、开拓进取的城市,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城市的气度。以一流人才和科技创新为战略支点,谋划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高地,济宁正展现出与其文化名城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格局和担当。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印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风光电子)成功入选,成为全国首批200家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企业之一,也是电力电子领域的唯一代表。
  这份“荣誉”里,公司“75后”总经理胡顺全功不可没。他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选择留在大学期间研究课题的新风光电子奋斗。
  10余年来,胡顺全发挥技术所长,埋头科研攻关,与公司技术团队一起执着从事电力电子节能及新能源前沿技术研究,自主研发的多项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公司成为变频节能行业领军企业。
  这边,有了高科技人才胡顺全,新风光电子如虎添翼。那边,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曲阜天博汽车)牵手高层次科技专家,产品实现了迭代升级。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李国祥,自2020年与曲阜天博汽车合作,先后攻克项目产品自驱动、OTA在线升级速度慢等技术难题,项目产品获得华为、比亚迪等客户认可,与一汽红旗、长安等签订项目技术合作开发协议,帮企业增收超8000万元。
  胡顺全、李国祥的故事,是济宁近年来招才引智赋能产业发展的缩影。
  聚焦制造强市建设,济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一方面鼓励吸引济宁籍人才回乡创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柔性引进人才和智力。
  例如,济宁科学布局“人才飞地”,变“筑巢引凤”为“临凤筑巢”,现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青岛等智力密集城市设立“人才飞地”69家,助力企业就地招揽人才为己所用。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研发在“飞地”、生产在本地,前台在“飞地”、后台在本地。截至目前,济宁已通过“人才飞地”已引进合作专家47人,引进高科技产业化项目34个。
  值得一提的还有,2022年济宁与北京大学等59家“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签订合作协议,其中46家设立实体科创载体,重点帮助企业开展实施科技创新;推进753家攀登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派攀登企业“科技副总”178人,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米”,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一头是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技术难题的企业,一头是需要将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换的专家。”济宁市人才事业发展中心人才开发部主任张海鹏说,聚焦全市“231”产业集群,绘制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按照产业链条完善“全市企业研发需求图谱”“全国技术成果分布图谱”,每月围绕不同产业主题开展人才招引活动,帮企业寻到发展“闯关人”,为人才找到事业“试验田”,精准对接实现彼此“双向奔赴”。
  还有一个关于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落地”济宁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孟府,书店店员追出退还多收的一份购书费,孔孟之乡深入人心的诚信和厚道打动了珞石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庹华。2016年,他将生产基地设在了邹城。
  机器人产业领军人才选择邹城源于当地民风淳朴,此后的发展则来自政府“暖意”。邹城帮助珞石建了3.2万平米规模的全新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公司搬进了新厂房,具备了年产超5万台机器人的能力。
  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邹城珞石建成了省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现正带动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落地,向着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集群这一目标奋进。
  在“人才优先、科技优先、创新优先、企业优先”的浓厚氛围里,济宁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强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北斗导航四大产业链,2022年实现营收134.68亿元,同比增长38.20%;新能源产业2022年实现营收102亿元,同比增长31%;新材料产业聚焦先进碳材料、稀土新材料、化工及生物基新材料,2022年实现营收430亿元、同比增长27.38%。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创新,都需要人才支撑。我们将持续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积极营造更优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济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秦明说。(记者 张夫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