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桥镇刘营村,西红柿种植户近400户
大棚西红柿,“映红”好日子
2023年04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石桥镇刘营村西头的种植大棚。
     记者 邓超 通讯员 刘敏
  
  4月8日,沿着太白湖新区石桥镇的接石路,记者来到了刘营村的西红柿种植基地,眼前一排排大棚在阳光的反射下,闪耀着银光。大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藤蔓,个个圆润饱满,菜农们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收获季延续至5月初
4个大棚能挣十余万

  当日上午,石桥镇刘营村西头的种植大棚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种植户刘磊在自家百十米长的大棚里来回穿梭,摘摘旧叶、取下新果,一气呵成的动作不次于流水线作业上的工人。从早晨7点干到中午12点,5个小时,刘磊和妻子就能摘出上千斤的西红柿。
  在大棚旁边,堆砌如小山高的塑料筐前,满是西红柿。刘磊和妻子李文利手脚麻利地把个头差不多大的西红柿挑拣进筐里,再一个挨一个摆放整齐,待装满一筐后,抽出一张身旁叠放的铜版纸盖在上面,打包完成后,等着收购商前来搬货。
  刘磊种了4个大棚的西红柿,由于采用早春棚种植,光照时间成为西红柿成熟的重要因素,前几日因为连续阴雨天气一直没成熟,最近两天气温回升后才开始摘果,预计收获期将持续到5月初,4个大棚能结出近5万斤的西红柿。“刘营村的西红柿营养价值很高,口感比普通的西红柿好,市面上每斤能卖到6元。”刘磊说,自己从1999年开始利用大棚种植西红柿,平日里都是他和妻子一起打理,收获的季节再雇人来帮忙,“一年下来西红柿能卖将近20万,纯利润也有十来万。”刘磊对这个收入很满意。聊起种植大棚西红柿之前的年收入时,刘磊摇摇头说:“那时候就是种农作物,一年下来顶多挣个两三千元。”农闲时出远门打工,如此一对比,刘磊对现在的日子很知足。
  在刘营村南头的村道上,三五辆货车在不宽敞的村道上一字排开,已装筐的西红柿陆续被抬上车,上午11点,收购商蔡发兵的货车已装完,多达5吨的西红柿即将发往市区。蔡发兵告诉记者,他连续多年来收购刘营村的西红柿了,后续计划每天都会过来采购。
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特色路”越走越宽敞

  每年的3月至4月,是刘营村西红柿丰收的季节,每到这个时期,来自各地的西红柿收购商都会把大卡车开过来,一枚枚鲜红透亮的西红柿装筐后,被售往全市各地,在刘营村,像刘磊一样从事西红柿种植的有近400户。记者了解到,刘营村种植西红柿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特色的种植方式,加上天然的土壤优势,刘营村的西红柿口感好、品质佳,引得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西红柿种植的行列中。顶峰时期,全村曾有近八成村民户种植西红柿,大棚数量高达200余个。刘营村也给予了政策、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全村西红柿种植面积300多亩,村里有60%的村民在市区买了房。”刘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发强自豪地讲述着村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随着西红柿种植规模的扩大,刘营村紧抓契机,充分利用本村种植技术、农业资源,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营蔬菜、水果,以及进行农产品加工,线上线下共同销售。“这几年我们引进新品种,种出来的西红柿品质也比以前好了,影响力也大了,老百姓收入更是翻了一番。”黄发强告诉记者,按照今年的行情,西红柿上市能卖到6块多一斤,今后刘营村党支部将合作社发展方向定位在“西红柿种植+合作社运营+线上线下销售”的新发展模式。村民用原产品和劳动力入股,赚取一定的加工费,增加家庭收入。
  用“菜篮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用大棚的“金钥匙”打开百姓的“致富门”。“目前,合作社已经吸引了20余家种植户,去年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明显增长。这些年来,刘营村大力发展西红柿特色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发强说,他希望依托“刘营村西红柿”这张金名片,把西红柿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业效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