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河
清代诗人黄恩彤《知止堂集》中有《明湖竹枝词》八首。这组竹枝词,应属济南大明湖历代题咏中的佳作之一,清辞丽句,饶有新意。阅读其诗,于欣赏诗情画意之际,还可重睹明湖昔日景象。今特予拈出,与大家共同阅读欣赏。
写作背景
黄恩彤(1801-1883),原名丕范,字绮江,宁阳县添福庄(今属蒋集镇)人。为清朝后期著名官员、诗人、文史学者。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郎中,外放江南盐巡道,升江苏按察使,其间曾临危受命参与《南京条约》的签订;随后调广东按察使,参与了与各国税则的谈判,后升广东布政使,累迁广东巡抚。广州为清朝主要通商口岸。他在尽心于地方治理的同时,还要处理大量涉外事务。而当时朝廷对于处理洋务并无既定方略,而是游移于和、战之间,随时变化,使参与其事者无所适从,动辄得咎。恰如《清史稿·列传》所说:“筹边大计,朝廷无成算,则膺封圻之寄者为益难。”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复杂经历中,他成为当时中国最先睁眼看世界的人之一。
政务之余,黄恩彤一直保持着书生本色,读写不辍,著有诗文集《知止堂集》《飞鸿集》《秋声辞》《余霞集》等,另有史评著作《鉴评别录》《两汉史断》《三国书法》及农学著作《蚕桑录要》《农学录要》等。一生手不释卷,著作等身。今其主要著作已由笔者整理为《黄恩彤文集》(全五册),由齐鲁书社于2021年1月出版。
这组《明湖竹枝词》应写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这一年黄恩彤四十九岁。三年前,他在任广东巡抚期间,因在应对英人要求入城问题上,朝野意见不一,斗争渐趋激烈,他处于风口浪尖之中,尽管在其中“千回百折,直至心力交瘁”,但却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久,清廷以“违例妄请赏给年老武生职衔”为由将其革职,降三级留粤听候差委。次年,黄恩彤以亲老独子为由申请辞职归养,未获批准。1848年农历七月,道光帝发布谕旨,因黄恩彤“平日办理夷务尚能圆通”,复以同知衔起用,赴京候选。黄恩彤于次年农历二月抵达京师。此时的他,经历了仕途的大起大落,对官场已生厌倦之情,加之高龄父母膝下无人,遂请求归养奉亲。获准后,遂于四月返乡。此时的他,解除了仕途羁绊,自有“无官一身轻”之感。归途经过济南,畅游明湖盛景,于是满怀喜悦,写下了这组《柳枝词》。
此时的他,足迹已遍历大半个中国,尤其经过了宦海沉浮,文学创作上已洗去铅华,更重本色。像这样历经官场博弈之后,突然有缘回到家乡歌咏故园景物,其追求的是展现景物的天然之美。不过,这些年在公务之余浏览的其他地方的湖光山色,也必然会活泼泼地跳将出来,与明湖争奇斗艳。他不想让那些所谓名湖——无论西湖还是莫愁湖——来与明湖相争,所以只用轻盈的笔触,拈出其某一点不足,便远远地将其拨置于其外。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明湖只是淳朴地显示着自己的本来面目,以湖水物产滋养着济南的居民,以天生丽质吸引着八方游客;它不与世上名湖争奇斗妍,却不比任何名湖逊色!
原诗释读
其一
映水楼台倒影斜,家家傍岸似浮家。蒲锋割得银盘破(湖田均有主者,植蒲为界),十里风香白藕花。
岸边楼台的倒影斜映于明湖水中,湖畔人家傍岸而居,好似漂浮在水中。近岸的湖田被不同的主人用蒲草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状,本来像一面银盘的明湖,好像被打破了边沿;到处盛开着的白色荷花,随着轻风送来阵阵香气。
本首写在明湖之外看到的情景,反映出当日明湖总体的生态状况。
其二
水面亭前碧浸衣,铁公祠畔午烟肥。一帆舴艋轻于叶,惊起眠鸥拍拍飞。
水面亭前绿色深重,直接浸入人的衣服;铁公祠边烟雾缭绕,时至中午仍很浓重。湖面上不时有一叶轻舟倏然而过,惊起在荷花丛中安眠的水鸟,它们拍打着翅膀,向远处飞去。“水面亭”,即天心水面亭;铁公祠,为纪念忠义不屈的明代兵部尚书铁铉(1366-1402)建立的长方形祠堂。肥,形容烟雾浓重,与李清照“绿肥红廋”有异曲同工之妙。拍拍,象声词。
本首写在水面亭和铁公祠所见自然景色。水色浓重,割舍不得;动静相宜,如在目前。
其三
红菱碧芡满湖陂,茭笋居然玉版师。掬取莲根一堆雪,不劳纤手折冰丝。
湖边满满地漂浮着红红绿绿的菱、芡;茭笋洁白如玉,人们视为奇珍的玉版应该就是模仿它才制造出来的吧!将刚出水的莲根掬于手中,就像一堆白雪,自然生出凉意,就不必劳烦女子们再去铺设冰丝凉席了。玉版,古代用以刻录珍贵典籍的玉片。菱、芡,均为一年水生草本植物,菱的果实称菱角,芡的果实称芡实(俗称鸡头米),都可作为粮食的代用品;茭笋和莲藕均为餐桌佳品。
本首写湖中丰富的物产,许多水生植物不仅装点着湖面的景色,还都是可供食用的美味佳肴。
其四
佛头青蘸半城波,翦取秋云万幅罗。更把明湖作明镜,弯弯初月写纤蛾。
南面千佛山的青色峰峦倒映在湖里,像一把巨大的剪刀,把同样倒映在湖里的秋云剪裁成千万幅绫罗。如果再把明湖比作一面明镜,那映照于湖中的弯弯初月竟然酷似美女的蛾眉。佛头青,指千佛山的峰峦映入湖中的倒影;半城波,即半城湖,代指明湖。一个“蘸”字,灵气毕出。
本首写傍晚时分湖中所见。天光云影,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其五
三五渔家自作朋,水葓花下阁鱼罾。西风吹得红莲熟,星点凉宵照蟹灯。
三五渔家临近傍晚,在岸边或喝茶聊天,或打牌下棋,看似无所事事,其实他们早就在水葓花下放好了渔罾,正等待鱼儿入网。天逐渐暗下来了,西风吹拂着将要成熟的红莲轻轻摇曳,带来阵阵清凉,星星点点的几盏蟹灯在湖边水面上闪烁。水葓,亦作“水荭”,水草名。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毛,叶子阔卵形,花红色或白色,可观赏,花果可入药。罾,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蟹灯,为渔火的一种,湖海滩涂上夜间捕蟹之用。又,济南大明湖一带有传统灯彩道具舞,名曰“四蟹灯”。
本首写明湖夜景及湖畔人家晚间的生活。于静谧中含有勃勃生机,富有人间烟火味。
其六
四面荷花柳线长,一城山色映沧浪。天然妙句留楹帖,输于风流老侍郎(刘金门少宰于铁公祠留一楹联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前两句化用刘凤诰楹联语意。以荷花、柳丝、山色、湖光描写济南景色。后两句赞颂刘凤诰名联为“天然妙句”,并自愧弗如。刘金门即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探花),有“江西才子”之誉,曾任湖北、山东、江南主考官和广西、山东、浙江学政,权衡选拔文士,名声远播,其后曾任吏、户、礼、兵四部侍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为其所作关于济南风光的著名楹联,铭刻于铁公祠楹柱。少宰,即侍郎。柳线,即柳丝。沧浪,指湖水。风流,谓文采风流。黄恩彤曾为刘凤诰遗著《存悔斋集抄存》作序,称其“风流老侍郎”,应不独因为此联。
本首宕开一笔,总写济南风光。“四面荷花柳线长,一城山色映沧浪”,虽不失为好句,但与前贤刘凤诰名联相比,则自愧弗如远甚。作者此时的心情,大概和李白(701-762)在黄鹤楼前叹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相去不远吧!
其七
淡抹浓妆画不成,自然宜雨又宜晴。明湖敢道西湖似,只是西湖欠入城。
“淡抹浓妆”化用宋代苏轼(1037-1101)《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淡妆浓抹”;“宜雨又宜晴”语出元人陆文圭(1252-1336)《浣溪沙·次伯机》:“湖山宜雨又宜晴。”西湖以其美景引来众多文人墨客的咏叹,但在作者看来,明湖决不比西湖逊色。就算两者风光之美难分伯仲吧,但就地理位置而论,西湖远在城外,明湖则在城中,显然明湖要胜出一筹。
本首以著名的杭州西湖与明湖相比,以为明湖并不逊于西湖,就地理位置而论,还要胜出一筹。
其八
曾泛兰桡问莫愁,烟波占断秣陵秋。若教移入台城畔,谁向秦淮更买舟?
莫愁湖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之誉,湖上的烟波占尽了秣陵的秋色。当年作者曾到那里在湖上荡舟,叹为佳境。现在看来,莫愁湖不过是占了处于秦淮河畔,与秦淮河互为衬托的便宜。如果把莫愁湖的位置移到台城附近,能不能还那么引人入胜就很难说了。明湖紧靠济南城墙,能有如此风光,证明它也不逊于莫愁湖。兰桡,游船。莫愁,指莫愁湖。秣陵,南京旧称。台城,南京城内北极阁北麓、玄武湖以南的一段明代城墙。秦淮,即秦淮河。
本首看似只写了莫愁湖,未涉及明湖,实则是拿明湖与莫愁对比。莫愁湖占了与秦淮河毗邻的便宜,换了位置则可能风光不再;明湖则不然,不借助其他景物,却自成格局,自有妙趣。如此说来,显然比莫愁更胜一筹。
组诗内容由写景到写人,由正面描写到横向比较,清丽脱俗,虽不乏用典而决不晦涩,表现出作者对明湖的深深喜爱之情。
今日之明湖、济南,已远非当初黄恩彤所能想象。我们重读他的这组竹枝词,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对明湖的深爱,还可以从明湖的发展体会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愿当代诗人能为明湖、为济南写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