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周三读书会
2023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期鹏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说:“济南周三读书会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文学现象。”评价可谓高矣。依我看来,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对于“现象”,有多种解释。具体到周三读书会,似乎接近这种说法:“文化艺术界指由于某种创作或研究而引发的社会效应。”或者是这种说法:“指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又被大家所熟知的社会风气或行为。”是的,周三读书会是一种“现象”,因为它的社会效应明显,并且已经成为济南人所熟知的一种“社会风气或行为”了。
  张炜先生所说的“文学现象”,应该还有“现象级”的意味。我查了一下,“现象级”是由英文Phenomenal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指卓越的,一般用来形容超级优秀的人或事件。今天的周三读书会,已经具备了“现象级”的萌芽。我相信,它会一步一步走到那个高度的。
  周三读书会值得肯定的东西很多,它的“三性”尤为突出。
  一是长期性。它从2011年11月30日在济南泉城公园点亮第一盏灯火起,至今已走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十多年,五百多个周三;一群人,近四千个日夜的阅读、交流与欢笑。他们成长了自己,温暖了别人,为泉城济南带来别样的风景。
  二是稳定性。周三读书会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有一个人员进进出出、因各种原因不断迁址的过程。但它的领头人、核心成员始终没变,基本力量相当稳定。这是它得以长期坚守的基础。同时,每一个因各种原因离开周三读书会的人,都是身离心不离。“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很多组织那里不过是一句口号;在周三读书会,已经变成每一位参与者的强烈愿望和自觉行动。这是很了不起的。周三读书会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有水流进了,有水流出了,沉淀下来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三是典型性。所谓的典型性,就是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不是“盆景”,也不因曲高和寡而难以复制,不因过于俗陋没有价值。它的活动时间固定,组织形式规范,内容既充实高雅又贴近每位成员实际,很接地气。他们坚持用文学创作引领读书,学员作品交流占比达三分之二时间,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这些使它具备了典型性,这也是它能够在周边地区不断设立分会和创作基地、活动基地的原因。
  那么,济南周三读书会这一“文学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觉得首先是文学的巨大魅力。如果没有文学,没有文学的巨大魅力,大家是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一般认为,今天是一个文学的低潮期,是文学被冷落、被边缘化的时期。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有一个时期搞全民诗歌运动,“工厂诗人”“农民诗人”成片成片地冒出来,好像是文学的高潮期,可是留下了几个诗人、几首诗歌呢?还有一个时期,全民批孔老二、评《水浒》,也没见培养出几个像样的评论家、研究家,没见有几篇经得住推敲的文章传世。那样的时期,才是文学最受伤害的时期,是文学彻头彻尾的“低潮期”。文学的价值,只能由热爱文学的人说了算,不是由社会思潮、社会环境说了算的。如果有人还坚持认为现在是文学的低潮期,那就请他到周三读书会来看一看吧,他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印象和观点。
  其次,就是组织者的真情组织和参与者的真心参与。炳锋先生作为周三读书会的主要组织者,他的真情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他在组织周三读书会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误解、嘲讽、打击,经历了多少困难、阻碍、悲伤,承受了多少有形无形的压力,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但肯定是数不胜数的。他跟我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从小就认准了一个理儿,事不在大小,贵在坚守。这样一个人,谁不佩服?周三读书会创办之初,炳锋先生就提出了简约务实的“去三化”指导思想。后来他又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作品说话、坚持能者为师、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以及“平等、简单、诗意”的观点,大大地提升了周三读书会的境界,打开了广大学员的思路。
  还有周三读书会的参与者,那番热情啊,让我每次都有一种被火烘烤的感觉。他们是真心参与。我在济南很多重要文化场合,都看到过周三读书会成员的身影,他们每次见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是周三的”。他们从心底洋溢出来的笑容,让我觉得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也不过如此。
  第三,就是支持者的真诚支持。周三读书会用真情和真心赢得了很多人的真诚支持,其中不乏大家、名家。张炜先生自不必说,他在不少场合都讲过周三读书会;他的评价,是对周三读书会最有力的支持。他把周三读书会推荐到了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产生了强烈的文化效应和社会效应。他还亲自参加过周三读书会的活动。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回家之后就因受寒感冒了。不过这也没有阻挡住他的热情,前几天他还对我说,抽机会一定再去一次周三读书会。
  著名作家刘玉堂先生生前去周三读书会,是我邀请和陪同去的。他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回来后很长时间都念念不忘。
  还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济南公交公司免费为周三读书会开通了到站提示音,在全国是少有的。这种真诚的关爱,是周三读书会不断前行的巨大精神动力。
  我不是周三读书会的成员,但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问自己:“我不是周三读书会的成员吗?”其实,周三读书会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组织,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是作家成长的摇篮。
  书是没有边界的,读书人是没有边界的,文学创作是没有边界的,读书会也是没有边界的。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读书的魅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