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视频截图
北海是个地名,即今天潍坊大部。在北海的历史上,仅有两人获得姓加地名的待遇,分别是文学家孔融和书法家李邕,被尊称“孔北海”“李北海”。这里主要讲讲“孔北海”,也就是四岁让梨的孔融,他给我们留下的典故太多了。
□张漱耳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先生执掌北海之前,已经非同凡响。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由于儒家开蒙典籍《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句子,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和被人津津乐道的人物。
孔融出生于公元153年,具体家世您不一定了解,但说一件汉隶精品石碑,就明白了。知道《汉泰山都尉孔宙碑》(简称孔宙碑)吗?这孔宙就是孔融的父亲。此碑现立于曲阜孔庙同文门东。
众所周知,至汉代掌权者独尊儒家,孔子及后人地位大幅提高。孔子后代的嫡长子孙都能享受世袭的爵位,直到民国,都能领受政府供养,拥有土地,而不缴纳税赋。
四岁让梨的故事说明了孔先生尊老爱幼,也说明了他有兄长,虽然享受不到嫡长子的待遇,可他的名声在孔子后代中鹤立鸡群,众兄弟望尘莫及。
四岁的事省掉不说了,说他一件十岁闯名门的事吧。此事知名度不高,但表现了他的机灵。传十岁那年,孔宙带他去洛阳拜访太守李膺。李膺相当于首都的市长,架子大得很,不是名士、亲戚,门人一律不予通报。父子眼看要吃闭门羹了,孔融却煞有其事地对守门的说:“我们是李太守的世交亲戚。”门人开绿灯,引他们进去了。李膺见来人陌生,怀疑地问:你们跟我是亲戚?还世交,忽悠吧?
孔融答:“俺——孔子的后代;您——老子的后代,俺老祖曾问礼于您老祖,岂不是世交亲戚?”
孔融说的是“孔子见老子”的典故。不得了,李膺觉得这小孩脑瓜好使,将来必成大器,马上破格介绍门客过来相见。只有大夫陈炜对此不以为意,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后来也成了典故,意思是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聪明。
孔融听了当即回敬:“这位大人想必小时候一定聪明哟!”一句话说得大伙哈哈大笑,陈炜闹了个大红脸。
孔融13岁时,父亲孔宙不幸因病去世,孔融悲伤过度,治丧期间需人搀扶才能够站立,此情此景让家乡父老无不称赞孔融的孝行。让他在让梨的基础上再度加分。
公元169年,山阳名士张俭因党锢之祸,受到迫害缉拿。张俭逃到孔褒家暂避。孔褒即孔融的大哥,是张俭的朋友。不巧到孔家后孔褒外出不在,当时孔融只有16岁,张俭可能看他太小,没有详细说明情况就想离开。孔融猜测到他肯定有为难的事情,就说:“我大哥不在,难道我就不能做接待您的东道主吗?”自作主张留下了张俭。后事泄,张俭急急走脱,而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审讯中兄弟二人争相认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与大哥无关。”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我弟弟的罪过,我心甘情愿伏法。”官吏又去问他们的母亲,其母的回答更雷人:“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全家都争着赴死,此情形何曾遇到过?地方官都蒙圈了,迟疑难决,只得向朝廷请示。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却因此事再次闻名。
总之,由于打小逸事典故甚多以及聪明好学,未及弱冠,孔融就成为人尽皆知的名士。尤其文学造诣得到公认,被列“建安七子”之首。曹操的儿子曹丕也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
哭坟不悴
在孔融的为官生涯中,7年北海太守是一生最耀眼的资历。
时北海隶属青州刺史部,与西北部的平原郡是域内最牛的两个地级市之一,北海相与平原相均有统领十万的兵力上限。但孔融这次放官,并非正常。
孔融是在灵帝解禁了党锢出来做官的。一开始是地方州郡礼邀,不料孔融根本不理会。他可能想,自己已经是顶着中国孝文化和建安七子两项桂冠的代表人物了,随便出山,太掉价吧?
到熹平五年(176)名臣杨赐代袁隗为大司徒,他亲自前来征召,孔融方入京为官,就工作在司徒府。他自恃本事了得,全国有名,所以不怕得罪任何人,连挑宦官、外戚、权臣三大势力。有时也不是因为什么大事就与人发生冲突。譬如何进由河南尹升任大将军后,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前去祝贺。因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觉得受了怠慢,一把夺回名片,扭头就走。何进闻报觉得丢脸了,恼怒之下居然要派剑客追杀。这时有门客劝道:孔文举(孔融字文举)全国有名,将军若造怨此人,不利于招纳四方贤士。不如礼之,可以广示天下。何进想了想,目前是不能因小失大,只得吃了这个闷亏,追上去给足了孔融面子和台阶,授为大将军掾属。后又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侍御史位高权重,仅在御史大夫之下。高级官员犯法,侍御史可以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低级官员则可以直接弹劾。不久,孔融又被征为司空掾属,转任虎贲中郎将。
如果是太平盛世,孔融那绝对可以一步一步成为治国大才或文坛领袖,前途不可限量。可惜他赶上的是秀才遇见兵的乱世。
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去世留下两个儿子,都还年幼,为帝的嫡长子刘辩也不过14岁。时宦官与外戚的争斗白热化,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不料消息走漏,何进被宦官抢先杀害,董卓在逼近洛阳城西北芒山立下了救驾大功,开始掌权。后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董卓实力大增,开始染指朝政。他想废掉刘辩,立更小的刘协(时年9岁)为帝,利于进一步操纵。孔融看穿了他,据理力争,力挺刘辩,辄有匡正之言。董卓觉得孔融在会坏他的事,但孔系名族,他也不敢公开矛盾加害孔融,就想了个辙:暗示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共同举荐孔融到北海国为相。所以孔融在董卓另立皇帝和迁都之前,离开了京城的是非之地,前往北海。
本来北海这地儿不错,盐丰鱼肥,粮多人密,还出奇珍异宝。到这里当官,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多少也捞一点吧。
熟料,这可是十多年前的老皇历了。自打184年河北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策动农民造反,山东地面基本就没消停过,北海更是重灾区。到这里当老大,捞不到油水不说,小命说没就没了。董卓在与孔融发生激辩后撺掇属下举荐孔融到此,就是旨在借刀杀人,让黄巾军干掉孔融。在董卓眼里,孔融是个文人,不会带兵打仗,放北海必死无疑。
孔融于190年春抵达北海赴任。北海府治在今昌乐营丘,居青州偏东。这个地儿,暂时还没引起黄巾军的兴趣,也就谈不上凶险。黄巾军多围绕中原腹地和西线进攻。其实,他们每一次攻城也没什么政治纲领,仅是以掠夺维持生计而已。
孔太守抓住这难得的喘息之机,在北海加强军事,组织士民凿池护城,加高城墙。“习兵讲武”,训练兵士。北方著名武将武安国,听说大儒孔融到了北海,慕名赶来护驾。他使一对铁锤,随孔融讨伐董卓时曾与三国第一的吕布打上十多回合方被砍去一手落败,足能对付黄巾军的一般名将。
孔融善于体察民情,笼络民心,赈济饥民,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悉还故里,膏膄沃壤,尽为耕桑”。对流亡到北海不幸死去的外地人,要求备棺木殓葬。这些举措,发展了生产自救,稳定了北海局势。他还通过办学校,表显儒术,让北海文事大兴,文化人才激增。以至于其后千余年,北海文风冠齐鲁。同时积极向朝廷举荐贤良。如郑玄、王修、彭璙等,都被他破格重用。
孔融执政北海,处处高举儒家的大旗,难免有迂腐的一面。《御览》引《秦子》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这个典故名曰“哭坟不悴”。
看着别人哭爹时脸色不憔悴就把人杀了,这做法一点都不儒家。想必他的老祖宗孔夫子知道这事也得骂他一句不肖子孙。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初平三年(192年),是孔融到北海的第三年,黄巾军攻打兖州,兖州老大刘岱不听谋士之劝,坚持出兵被杀。作为同僚的孔融十分震惊,不过这毕竟不是切肤之痛,孔融回头就忘。是年,黄巾军张饶率二十万众从冀州回返,路过北海,孔融居然想着不负汉室官吏之责,主动尾随追击,结果让张饶回头狠狠教训了一把。自此,孔太守见了黄巾军,方采取能守就守,守不住就躲的策略,没有再拿鸡蛋往石头上撞。
如此,董卓希望的孔融被杀还没有看到,自己反倒就丧了命。相比董卓,孔融笑到了最后。
纵观北海的险,相比汉末群雄的波澜壮阔,委实不值一提。可能也就是与黄巾军第一猛人管亥的斗智斗勇,值得关注。
那是公元193年,管亥找上门向孔太守借粮。
孔融知道自武安国伤残退出,北海再无人抗衡管亥,遂携百姓弃郡躲到下辖朱虚县。朱虚治所在今临朐柳山。孔太守在管亥大兵压境前放弃营丘,专心来到朱虚经营。时朱虚集中了四万余吏民,孔融在朱虚更置城邑,建立学校,表显儒术,搞得有声有色,令人刮目。
管亥扑向北海没逮着人,却获取了孔融没来得及带走的粮食、枪械。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打探,孔融跑南边朱虚了,他大摇大摆循迹上门。
孔融早被打出了“恐黄症”,管亥还没到,一溜烟又奔向了东北的都昌(今昌邑)。
管亥不费一刀一枪拿下朱虚,虽然近似空城,但看到这地方可进可守,便把朱虚作为大本营,将在北海弄到的十几万石粮食运来,留下两千兵马守卫,又带大军赶向都昌,将都昌围了个结结实实。
躲都躲不过,怎么办?
都昌被围时,恰逢东莱(今黄县)硬汉太史慈从辽东回乡看老娘。太史闯关东的日子,家里的老娘多次享受过孔太守的“下乡送温暖”,今得知他有难,嘱儿速去助阵。
太史慈凭一己之勇,突破封锁入城。孔融不认识太史慈,是在城头上看他连搠数人杀到城下,才让开门放进城的。太史慈与孔融见了面,细说来由,并请战:“借一千精兵,出城杀贼!”逃跑太守孔大人劝其稍安勿躁,告诉他当下的万全之计是向远在平原的刘备求救。
孔融说:“君虽英勇,然贼势甚盛,无数事实证明不宜轻出。吾闻平原刘玄德英雄,若请他来,此围可解。惜无人送信。”太史慈说:“我去。”孔融大喜,忙修书一封,太史慈又冒死突围出城,星夜到平原县去请刘备。
平原地处鲁西北,《三国演义》小说称刘备平原相,这话说得有点早,时刘备名不见经传,不过区区平原县令。更确切地说,这都有些抬举,真正的职务应是县令试守。何谓试守?就相当于今天的代理或实习。这样的职务在神州舞台上实在出镜率太低,难怪刘备看了孔融的书札,嘴上情不自禁咕哝了一句:“孔北海还知道世上有俺刘备啊!”当下怀着受宠若惊的心态,带上关羽、张飞及谋士田豫,计三千人(县令的调兵权限),赶往北海国。
经过一番曲折,刘备终于赶来解围。当然小说《三国演义》中,写管亥被关羽一刀劈于马下,纯属子虚乌有。
不久,孔融回到北海,又复败流寇,后被袁谭逼走,回到京城任职太中大夫,相当于皇家的顾问,从而结束了7年的太守生涯。
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刘备在平原攒局,成为三国大舞台上的争锋人物,孔融没有凭借北海起势成为一方诸侯,原因就是他是儒家人物的代表,一辈子忠于汉室,这是他的资本,也是一辈子的负担。
以后的事让李膺门客陈炜言中。即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名缠身的孔融在步入官场后,藐视一切的品格和做派,幸运躲过几次阻碍,甚至还能因祸得福,但等待他的不会永远都是幸运。他最终因为口无遮拦评议时政,触及曹操的根本利益,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横尸街头,年仅55岁。孔融被害时,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别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两个孩子中不知哪个说了一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给我们留下了最后一个典故。之后孔融的两个孩子果真也被杀了,据《世说新语》记载,二人“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