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是怎样从寿光羊口镇入海的?
2023年08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清河入海口。 王之阁 摄
     7月21日,小清河载货试航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断航26年后,重获新生。小清河发源于济南,流经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五市,从寿光羊口镇汇入渤海湾。寿光是小清河的最下游,羊口镇是小清河的入海口,河海交融,不仅造就了羊口这座曾一度充满生机的商埠,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鲜为人知的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前,小清河是从广饶境内的淄河口入海。那么,羊口是如何成为小清河入海口的呢?
  □张书功

动议的提出
  羊口镇旧称羊角沟。目前所见,最早提出小清河改由寿光羊角沟(今羊口)入海,应是光绪三年(1877年)刊登于《申报》的《禀开羊角沟接通小清河由》,此文的作者是一位晚清官员。他在青州赈灾期间,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父老,得出灾害的原因:一半在“天时”,一半在“水利”。要想救灾,“莫如大兴水利”;而兴修水利,“莫如从海口羊角沟分辟马家楼(在广饶)、三叉(岔)镇(在广饶)一路辟达小清河”。
  从光绪二年(1876年)开始,华北地区即出现大面积的干旱,至光绪三年(1877年),灾情进一步蔓延,山东尤为严重。这次灾荒被称为“丁丑奇荒”,是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之一。上述官员提到的灾害,正是“丁丑奇荒”。
  《申报》1877年3月9日引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记述青州府的灾情:“该处一带高粱都已罄尽,民所食者,麸皮及番茄皮,并可食之树皮、高粱根、草子(籽)等项。各户所住之房屋,拆毁卖木,并将屋顶所盖之高粱根、树叶,均取下充饥,大半皆霉烂不堪。所衣之衣,亦均变卖,不能御寒,至挖掘穴居,群聚于中,稍避冷冻。……死亡相继,无以为棺,往往挖穴藁葬,遗于道路者,率皆鸟啄狗残,不堪卒视。” 
  灾害发生后,山东地方政府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则低估灾情,二则财政匮乏,救灾工作捉襟见肘,只好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在《申报》的舆论影响下,江南绅商积极投身于山东赈灾活动,成为最为活跃的一支救灾力量。救灾物资如何运达灾区?陆路需要大量的车马、脚夫,而且运费昂贵。在饥荒的背景下,百姓连生命都没有保障,哪有力气运粮?最好的方式就是水运。小清河联通济南、淄博、滨州、东营、潍坊,通过小清河,将粮食分运至各个码头,再转运至灾区,可谓事半功倍。
  但此时的小清河,因为长久不治,河道淤塞严重,每遇夏秋大雨,洪水无法宣泄,淹没村庄田地不计其数,更不要说行船了。查阅小清河沿岸各县县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夏,全省特大洪涝,寿光县“大饥”。清雍正八年(1730年),博山县“六月大淫雨,孝妇河溢,人畜漂没甚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桓台、邹平县小清河决,“村舍田禾漂没无算”。清同治十四年(1875年)秋七月,寿光“大雨连旬,诸河溢,淹没田庐、禾稼无算”。从上述零星材料可以看出,清朝小清河流域洪涝灾害不断。其中原因正如那位晚清官员所说,固然有降水原因,也和小清河排水不畅有关。所以疏通小清河即是迫在眉睫的赈灾运粮需要,又是一劳永逸的水利长久之计。
  那么,疏通小清河为何要改由羊角沟入海呢?在《禀开羊角沟接通小清河由》文后附有《羊角沟辟达小清河议》一文,作者陈述了十条优势。拣其紧要来说:一是从羊角沟西抵马家楼,都是“新涨海滩,一片红蒿”,没有“田亩坟庐”阻碍,地皆平坦,“不须筑坝,不须戽(汲)水,易于施工”。二是挖河的土,可筑成堤坝,既能通车马,又能抵御海潮,使内地免受海水浸灌,三四年后,“数千顷斥卤之地,必能自成膏腴”。三是羊角沟老码头位置偏远,既有海潮之患,又有盗窃之扰,而且老码头位于河道凸岸,容易遭受河水冲击,不是发展商业的好地方。“若从羊角沟背面兜开,成两水围抱,必能聚市”,一举而三患可除。五是从羊角沟到马家楼有潮水上下,“中载之船”可终年通行。六是寿光、广饶两地灾民多,“以工代赈”,人员容易召集。由此看来,改由羊角沟入海是综合考量地理、水利、农业、商业、航运等因素的最佳选择。
盛宣怀的功业
  此建议提出后六年,即清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动用12万两白银,对小清河的上下游河道进行了初步的整治。这次治理虽在下游开挖了新河道,却没有听从改由羊角沟入海的建议,仍是从广饶境内的淄河口入海。因开挖深度不够,加上入海口海沙淤积,小清河仍是宣泄不畅。同年,黄河又泛滥,仍是水势汹涌,汪洋一片,小清河下游各县地势低洼,水患尤其严重。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山东巡抚游百川、陈士杰率众开浚小清河,但是当年黄河决口二十余处,黄河、小清河连成一体,汪洋一片,导致治理前功尽弃。有数据统计,明清两朝,小清河治理二十余次,但是时治时淤。最成功有效的一次治理是清光绪十七、十八年,盛宣怀主持治理小清河。
  光绪十二年(1886年),盛宣怀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道台兼东海关监督,官署在山东烟台。“丁丑奇荒”时,盛宣怀曾被李鸿章派往献县主持赈灾,积累了丰富的救灾经验。此时,山东巡抚张曜正为黄河决口疲于奔命,盛宣怀的到来真如“及时雨”,张曜请他主持小清河治理。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小清河下游再次受灾。博兴“黄水淹没村庄”,广饶“淫雨十月,平地水深数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盛宣怀从烟台乘船北上,再由小清河入海口溯流而上,一边查看沿河百姓受灾情形,一边勘察河道,寻找水灾频发原因。他认为,水灾频仍,赈灾只能“补救一时”,不是长久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修浚小清河。不久之后,他向时任山东巡抚的张曜提出了治理小清河的方案:“劝捐筹款,以工代赈”。所谓“劝捐筹款”,就是由盛宣怀在江南发动募捐,筹集治河经费;所谓“以工代赈”,就是让灾民参加治河工程,给予工钱,既救济灾民又兴修水利,一举两得。
  这次治理,历时两年,征调民工数十万人,开支白银七十多万两,疏通河道二百多公里,使长期淤废的小清河摇身一变成为黄金水道,不仅消除了水患,使两岸农田受益,而且借水行舟,航运发展起来了,促进沿河城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原由广饶淄河口入海为从寿光县羊角沟入海,奠定了今日小清河之格局。
羊角沟的南迁
  前面提到,改由羊角沟入海也有发展商业的考虑,所以不得不说羊角沟商埠的南迁,因为两者相辅相成。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沿海城市相继开埠通商,各通商口岸间的贸易、人员、资金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1861年烟台开埠,作为当时山东唯一的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山东半岛与京津及东北地区贸易的飞速发展。羊角沟位于烟台、天津之间,是天然良港。民国二十四年《续修广饶县志》卷二《舆地志·河海》在谈及位于广饶的入海口淄河口和位于寿光县的入海口“羊角沟”时说:淄河口“小口沙浅,可泊三十船,难避飓风”,羊角沟“口门略畅,小轮随潮上下,帆船亦往来无阻”。这是来自邻县“对手”(曾争过入海口)的赞誉,着实可信。
  清同治三年(1864年),有过往商船停泊于羊角沟,前往寿光县北单家、七里庄等村收购粮食,进行贩运。附近村民于是聚集于此,建茅屋,做小买卖,这是羊角沟开埠的发端。不同于天津、烟台的被动开埠,羊角沟是自发主动的。
  光绪十三年(1887年),盛宣怀派海关委员、江苏人何恩锡来羊角沟设分关收税。何恩锡到任后,对羊角沟进行了实地调查,认为此地发展商业未来不可限量。只是,老码头位于“老河”北岸,地势狭隘,而且南有“母猪沟”拦阻,一遇风潮,出入不便,不是久居之地。南岸地势宽敞,四通八达,是建设商埠的好地方。所以,想要发展商务,就必须南迁,而要南迁就必须疏通小清河。此计划得到了何恩锡上司盛宣怀的支持。接下来便有了上文提到的盛宣怀沿河察看灾情以及清光绪十七、十八年的治理小清河。
  小清河修浚的同时,南迁工作也在进行。只是河北岸的商民,安土重迁,舍不得家园,因此困难重重。但是何恩锡心意已决,商民迫于形势,只能勉强搬迁。划街布市、修筑围墙、建造房舍,毕竟此时商民不多,几个月的时间搬迁安置工作就完成了。南迁次年,也就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月,羊角沟遭遇了一次大海潮,“暴风大作,潮水汜溢”,持续两天两夜,河北岸老码头的房屋等设施全部被冲毁,就连南岸街道上积存的货物也被淹没,只有商民幸免于难。对何恩锡心怀不满的商民都说:“如果不是何公力主南迁,我们都性命难保,还谈什么发展商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羊角沟商民为何恩锡竖德政碑以示纪念,现存于羊口镇天妃宫。
羊角沟的辉煌
  羊角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内达省会,外接海洋,从这里往北可以到达天津、辽宁各海口,向南可以通烟台、龙口,陆上有通潍县(今潍坊)的大道,可以走大车。羊角沟成为入海口和商埠南迁以后,商业日益兴盛,从这里转运的杂货木料,“堆积如山”。停靠码头的商船“长约三里,宽约半里”。岸上,酒店、茶室,“座客常满”。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山东最大的盐场——位于沾化县的永阜盐场被黄河水淹没。清政府令永阜盐场的滩主到羊角沟晒盐,滩池一时骤增至1000多副(1副是7~10个盐池,年产盐75~100吨),盐产量大大增加。据民国《寿光县志·实业志》:民国时期,运盐船“舳舻相接”,“引商(取得地区专卖权的盐商)运销四十六县,鼎新、鼎裕、鼎利三公司运销二十八县,南运局运销河南九县、江苏五县、安徽二县”。陆路运输,从寿光可销往淄川、长山、临淄、临朐、益都等县。盐业繁盛可见一斑。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一时间,海关、商会、滩业公会、运盐公会、渔业公会等行业帮会之类的组织,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接着,公安局、税务局、邮电局、水文站、货场等官方及公共服务机构也纷纷组建起来,继而剧院、戏园子、饭店、酒楼等服务、娱乐场所也纷纷建立。到民国时期,羊角沟码头街市“东西长二里余,南北广一里余,长久住户三百余,居民三千余”。太平时期,秋收以后,为商业旺季,外来旅客增多,人口增至万余人。直到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以后,水路运输量减少,羊角沟的商贸才减缓下来。
  羊角沟商业的发展也孕育了一批足可改变山东历史的风云人物。其中的佼佼者非张克亮莫属。他生于1868年,是寿光东柴庄村人。早年继承父业在羊角沟创办兴顺福字号,经营粮栈和酱园。济南开埠后,他租借商埠地区大片土地,仍以兴顺福为号,相继经营海产、榨油、粮食、面粉、木材、酱菜、机器制造等。因其善于经营,注重商号信誉,不数年已成为济南工商界的富翁,1925年被推举为商埠商会会长,后任首届济南商业研究会会长兼红十字会会长。他曾研究试制小型轮船,在小清河试航。他还仿制出了济南的第一辆汽车,在市内试用。1934年病逝于济南。张克亮起家于羊角沟,他所经营的粮食、木材、酱菜、海产等生意,都是依靠小清河航运。如济南刚开埠时,建筑市场火爆,需要大量木材,他就派人到东北采购木材,由海运至羊角沟,再由小清河运至济南销售。可以说张克亮是小清河改由羊角沟入海的受益者,也是依靠小清河航运发展起来的杰出民族资本家代表,他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