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GDP上半年2479.4亿元
同比增长7.6%,海洋装备产业平稳增长,海洋旅游业快速恢复增长
2023年08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8月23日讯(记者 高雅洁) 今年上半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2479.4亿元,同比增长7.6%。另外,全市90个海洋重点项目开工在建率84.4%,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55个。
  8月23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根据通报,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2479.4亿元,同比增长7.6%。海洋一、二、三产分别增长2.9%、5%和10.5%,三次产业占比为2.4:47.3:50.3。全市90个海洋重点项目开工在建率84.4%,完成投资183.2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65.5%;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额571.57亿元。
  在海洋一产方面,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7.8万吨,同比增长2.34%,渔业产值98亿元,增长3%,保持了渔业的稳定增长。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网箱累计收鱼800吨,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累计收鱼超过1500吨;“国信2-1号”“国信2-2号”养殖工船开工建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21处,约占全国1/8。
  在海洋二产方面,海洋装备产业延续平稳增长势头,上半年全市海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船舶工业增加值增长20.1%。国内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等高端海工装备在青建成交付,我国自主设计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开工建设。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总体平稳,增加值增长5%。成功举办“蓝色药库共同梦想”主题活动暨“蓝色药库”创新发展大会,海洋创新药物BG136启动临床试验,抗凝血GS19等4款海洋创新药正进行临床前研究。涉海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
  在海洋三产方面,海洋旅游业快速恢复增长,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均实现高位数增长。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完善服务配套设施,进入5A标准化运营阶段,新开通2条“海上观青岛”航线,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海洋交通运输业综合实力稳步增长,增加值增长9.7%。今年上半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3.45亿吨和1394万标准箱,分别居全国第四、第三位,海铁联运量达115.2万标准箱,连续多年稳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
  下一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持续提升海洋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力度,密切关注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利税和就业用工等指标变化情况,保障海洋经济平稳运行;加速推进海洋领域重点项目建设,适时谋划建设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聚焦六条赛道,重点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海洋项目;推进海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相关新闻 
20家企业获评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
  本报8月23日讯(记者 高雅洁) 20家海洋企业获评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分布于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涉海设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7个海洋产业类型。
  8月23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总体情况。据了解,此次活动共有20家海洋企业获评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包括青岛海大生物集团、青岛镭测创芯科技、青岛蔚蓝生物集团、青岛地球软件等。
  从企业规模看,2022年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占比20%;1亿到5亿元之间的企业6家,占比30%;5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6家,占比30%;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4家,占比20%。获评企业中民营企业达到17家,占比85%。
  从产业类型看,20强企业分布于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涉海设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技术服务等7个海洋产业类型。
  从地域分布看,获评企业基本体现了所在区(市)、功能区的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比如,崂山区、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比较多元,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信息服务等类型企业均有获评。城阳区和即墨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入选较多。市南区、市北区航运、物流等海洋交通运输业企业较为集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