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小江南” 古城历千年
——明水古城的前世今生
2023年10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原明水古城中河水从绣水村穿村而过。 
     国庆期间,万众瞩目的章丘明水古城国际泉水度假区终于正式开放。需要指出的是,明水古城虽然是新建,但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恢复老城部分原貌、再现古城历史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那么,历史上的明水古城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明水古城的前世今生。
  □翟伯成

千年名城 始于五代
  明水,因山明水秀而得名,素有“小泉城”之誉。其建城史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在此设置土鼓县,营建土鼓城,城位于今明水古城东。唐时设西泉镇;五代后周时,设镇遏使(军事派驻机构)于此(见《旧五代史》)。金代,已成为章丘四大重镇之一,曾在城东马棚山下置明水驿(俗称千家店),以利交通、军事之便。至明代,商贾云集,镇容繁华,营建城墙。清代,地方豪绅捐资修葺城墙,这在豪门望族康氏《康氏家乘》中多有记载。现存的明水古城墙(也称圩子墙)高约4米,由三合土板筑而成,为明水城南门至西门之间的一段。
  明水处于山水形胜之地。城南,《三齐记》记载:“章丘曲逆之山”“脉接长城岭,接岱宗,至胡山,逶迤山峦,周延曲折数十里,宛似巨龙盘绕”。东、西有百脉泉水系和“十二芹沟”(西麻湾)之水环绕,北折,而汇于绣江河。   “明水”一词最早见于《旧五代史》:“开运元年,三月癸酉朔,契丹主领兵十余万来战。时契丹伪弃元城寨已旬日矣,伏精骑于顿丘故城,以待王师。……赵延寿、赵延昭以数万骑出王师之西,契丹主自拥精骑出王师之东,两军接战,交相胜负。……乙亥,契丹主帐内小校窃其主所乘马来奔,云:‘契丹已传木书,收军北去。’……齐州奏,青州贼军寇明水镇。”意思是说:开运元年(944年,开运,后晋皇帝石重贵的年号)三月一日,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率兵十几万前来挑战。当时契丹假装抛弃元城寨已有十来天,埋伏精锐骑兵在顿丘故城(今历城区顿丘村一带),来等待少帝(石重贵)军队。契丹前锋将领赵延寿、赵延昭率领几万骑兵出击晋军的西面,契丹国主亲自带领精锐骑兵出击晋军的东面,两军交战,互有胜负。……三日,契丹国主的帐内小校偷了他主人的乘马前来投奔,并说:“契丹已经传下木简书信,收兵北回。”齐州奏告,青州贼军(当指降将、后晋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军队)侵占了明水镇。“明水兵民自保,自备兵械,结为‘乡社兵’,奋力抗击”(《山东通史》,隋唐五代卷)。后“辽帝北归,所过焚掠民物殆尽”(《旧五代史》)。这就是山东历史上著名的“后晋平定平卢镇”战役。“青州贼军寇明水镇”只是其中战役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镇名,“明水”源自何时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明水镇在章丘南二十余里,金时旧镇也。”笔者据此认为:明水设镇应当在宋金之前,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就有明水镇称谓,到了宋金时,已是有名的重镇。即使以(后晋)开运元年(944年)计算,明水设镇也已有1079年了。
城似龟形 多次修缮
  关于城池的形状和面积,根据三幅图可以清晰地再现:第一幅是1951年美国侦察飞机,航拍的明水古城地形图;第二幅是老明水城的居民,根据回忆绘制的明水城厢图;第三幅是明水旧城改造时,发掘的老城遗址分布图。
  根据三图,复原、制作沙盘,形象地再现了古城的轮廓和原始城貌,与现在建设的古城基本吻合。可以说,今天建设的古城是恢复老城部分原貌、再现古城历史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
  作为城池,如前所述,在五代时期就有城池。宋金元时期已成为重镇。明清属东锦乡,逐渐修建,特别是到了清朝咸、同时期,为防御捻军,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御城墙。近代,明水古城又经过几次大的战役,逐渐毁坏。1958年8月,章丘县城从绣惠迁至明水,随着人口增加,城市扩建,城墙逐渐消失。  
  明水古城有7门,除了东西南北4个大门外,还有3个小门。
  南门:现邮电局北,明水大街入口稍北。
  北门:百脉泉公园北门偏西,原红庙巷北头。
  东门:李清照故居北面,原锦江桥西。一般称之为大东门。
  西门:原四中东墙外,稍北。一般称之为大西门。
  东南门:在百脉泉广场东南。也叫小南门、鱼池门,因该门城内有大的鱼池。
  西南门:在大西门南,原仁义巷西头。下有桥,过桥可出城。
  小北门:在原李家花园北,长川沟之水汇合百脉水,流过小北门入绣江河。
江南水城 物华天宝
  章丘明水号称“小泉城”,但县志中记载最早的称呼却是“小江南”。清·道光《章丘县志·山水考》中就直呼为小江南,《章丘县志·金石录》是这样记载明水镇的:“章丘东南二十五里明水重镇,物产之华,形胜之美,甲于他邑。四方至者,偶涉其他,咸谓其为小江南。”
  明水镇南是岱阴宜透水层,北是不透水层,加之南高北低,在明水及附近形成众多地下泉,“七十二名泉”中有六个在章丘,百脉泉位列第二。南面有胡山延伸过来的小峨眉山,附近还有东麻湾、西麻湾、绣江河、爪漏河、乾河等,水面宽阔、河流众多,盛产明水香稻,一派小桥流水人家、鸟鸥水稻渔船的江南风景。
  明清时有多位诗人为明水景色所折服,留下美丽诗篇。明代李化龙《游明水》一诗写道:
  久定寒泉约,今来始卜游。
  山高云渐出,古寺水还流。
  鸟鸣声相兢,浮鸥意欲流。
  江村归路晚,明月满渔舟。
  明水镇的江南风貌不仅在山水,还在于众多的名桥名园和亭阁寺庙。当时的明水镇附近集中了唐太宗东征时所建、后尉迟公重修的锦江桥,眼明堂东的西泉桥、百脉水(绣江河)上的绣水桥、康迪吉建的漪漪亭、东麻湾旁的濯缨亭、嘉靖年间建的龙泉寺、明水镇中央的李冕祠堂、明水镇南的关王庙、康氏家族的漪清园、南园、北园等众多名桥名园和亭阁寺庙。当时的明水镇风景秀丽,人才辈出,小桥流水渔家、荷香水稻鸟鸥鸣,好一派江南风貌。清代焦式冲《明水晚景》一诗写道:
  荷花香接稻花香,
  萧寺来过趁晚凉。
  万竹摇风声似雨,
  一池受月影如霜。
  忘机静对凫鸥浴,
  乐地常辞燕雀忙。
  高阁凭临云缥缈,
  此身仿佛到潇湘。
人杰地灵 名士辈出
  明水镇,山水秀丽,富有灵气,滋养了一方人才,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就是明水镇人。李格非的文章健迈凌厉,受到苏轼的赏识,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一生著作颇丰,著有《礼记说》《洛阳名园记》等数十卷。李格非之女李清照,更是才华横溢,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集》《漱玉集》等众多诗词集,是宋词婉约派主要代表。
  明水镇山灵水秀,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吟诗作词献墨。明代王世贞、洪汉、李开先、苏州(雪蓑子),清代蒲松龄、李慎修、韩尚夏等名家纷纷在此留下佳词丽句和墨宝。明朝嘉靖年间,明水镇先后高中两个进士,分别是李冕和康迪吉,李家和康家也是当时明水著名的两大名门望族。
  李冕,字瑞甫,嘉靖丙戌进士,初任于河北魏县任知县,时值累年饥荒,民众多流亡,李冕闭门涕泣伤心不已,随发粟赈贷,灾民存活者众。他还任人唯贤,识拔重用人才,被地方称开明绅士。其辗转多地做官,累官至云南右布政。为官期间,他一直以执法洁己为务,独好施与,生无厚积,殒无厚遗,广受民众爱戴。乡人感其德,在明水立祠祀之。现在明水古城内部还有李家大院,为济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康迪吉,字道甫,嘉靖甲辰进士,与李冕是亲戚关系,幼年时受到李开先赏识,中进士后初任于户部,后于太原任知县。其间秉正执法、仁政爱民,广受好评,任河北保定知县时,卒于官,著有《女郎山墓归》等,还建有漪漪亭等。
  据清·道光《章丘县志·外篇下》记载,康熙己巳四月,过宿明水,题《点绛唇》词一阕于壁云:“小雨班班,垂杨影里青青麦。越阡度陌,好个南村宅。雁塔同题,相对俱头白。今何夕,修篁怪石,留我狂吟客。”
  斗转星移,如今焕然一新的明水古城终于重新开城纳客。百脉泉群、青砖黛瓦,山泉河湖、扁舟一片,布坊冶坊、大院城门……如果康熙大帝能够“穿越”回来看看新的明水古城,恐怕会“当惊世界殊”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