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脊柱转移瘤,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有新技术
消融联合治疗,让肿瘤治疗更安全高效
2023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济宁10月19日讯(记者 于伟 王浩然 通讯员 胡安国 李倩) 近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牛士贞教授应用射频消融(RF)联合椎体成形技术(PVP),成功为一位椎体转移瘤疼痛患者解决了病痛,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失眠和运动功能,也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
  今年60岁的王先生,因近期频频背痛,活动困难等症状来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检查确诊为肺癌合并T10椎体转移瘤。所谓脊柱转移瘤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病灶进入脊柱骨骼中生长引起的二次恶性肿瘤。由于骨骼是人体最常见的转移位点,脊柱转移瘤非常常见。常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腰背痛、神经症状和脊柱骨质破坏等。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吕超亮教授团队仔细分析患者病情,并先后组织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营养科等开展多学科病例MDT讨论。在全面评估和术前讨论后,针对靶向病变椎体,制定了射频消融(RF)联合椎体成形技术(PVP)手术方案。手术非常顺利,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在疼痛控制、神经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方面均优于非手术的保守治疗者。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牛士贞介绍,射频消融(RF)联合PVP治疗脊柱肿瘤是在吕超亮带领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最新引进的转移瘤治疗新技术。射频消融是肿瘤治疗的经典的热疗技术,通过PVP通道送人椎体肿瘤部位,利用70℃的高温破坏肿瘤组织,使肿瘤细胞迅速凝固坏死气化,然后再使用骨水泥填充固定椎体,这样既精准地消灭了转移的肿瘤细胞,又强化稳定了脊柱,多维度施策,大大减少了疼痛发生的根源。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率先开展射频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技术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治疗,相较于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该技术具有更高效、更安全、适应证更广、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以及可重复治疗等优势,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吕超亮介绍说。
用37℃的爱,温暖每一位肿瘤患者 济宁市一院推出“叙事护理”项目,守护医患真情
  本报济宁10月19日讯(记者 于伟 王浩然 通讯员 胡安国 李倩) 叙事护理是一种心理护理方法,是用听和叙的方式去探索患者的故事,去感受患者的情绪、情感和体验,去贴近患者的心灵,去帮助患者走出困境,重燃对生活的渴望。近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东院区血液肿瘤科创新开展叙事护理项目,用37℃的爱“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让护理工作变得有爱、有温度。
  近年来,很多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这部分患者长期住院抗癌治疗,身体、精神、经济所造成的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的堆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身体患病可以用医学手段诊治,因病带来的心灵之痛需要的则是倾听和抚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血液肿瘤科护士长杜中艳表示,现在不少医院已开展叙事护理相关实践,东院区血液肿瘤科率先试点,正在开展叙事护理项目。
  “我们通过评估患者,发现问题、外化问题、解构故事、发展潜能、改写故事、制定计划、发展新的正向故事。使用积极正向的支线故事替代消极负面的主线故事,强化患者的优势优点,引导患者形成新的正向的、具体且可操作的行动计划。恰当使用外部见证人、治疗文件,帮助患者进行总结,鼓励继续以积极的心态生活,改善生活质量。”杜中艳表示。
  利用“叙事护理”这一新模式,东院区血液肿瘤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三八女神节”和“感恩母亲节”的团体叙事;如“漂亮阿姨回来了”“守护江山的姑娘”等个案叙事,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将人文关怀践行到到实处,助力优质护理服务,增强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获得感。
  “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病人本身,‘看见’病患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温暖和陪伴,这是叙事护理的核心内涵。”在杜中艳看来,叙事护理让护士走进患者的故事,了解患者的故事,是一种真正能让护士看到患者内心情感的护理模式。从而真正理解患者的痛苦、失去的控制感和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并给予倾听和陪伴,这些都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正向的自我认同,增强他们应对疾病和痛苦的自我效能。
  叙事护理是践行人文关怀的有效方法。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叙事护理还融入了自己的专科特色,定期开展叙事护理学习和实践活动,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和体验感明显提高,让患者享受一流技术的同时让治疗的过程变得更加人性化和温暖,开启了医院温情护理的全新护理模式。
从4.5万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一等奖 内河大港通向海,山东移动济宁分公司助力打造内河航运智慧化集装箱示范港
  本报济宁10月19日讯(通讯员 孙新茂) 在近日闭幕的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山东移动济宁分公司打造的“5G专网赋能江北最大的内河集装箱示范港建设”项目从4.5万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一等奖,并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滔滔运河,千古交辉;北往南来,帆竞风流。京杭大运河途经四省两市,贯通了五大水系,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的人工运河。
  随着国家重构京杭大运河“全流域”航道重大布局,苏醒的大运河被赋予新的使命。
  山东移动济宁分公司与济宁能源龙拱港联合打造的5G+智慧港口纵向依托京杭运河向南直通长三角地区,与上海港和宁波港联动。横向依托新菏兖日铁路向西深入中原经济区、辐射西北能源基地、对接一带一路,向东链接青岛港、日照港,是构成通江达海、联通世界大格局的重要一环。
  在山东济宁龙拱港的堆场内,一辆辆HAV无人集卡有序运行,凭借北斗导航、5G通信、多传感器融合智能感知,实现车辆任务分配、路径自动规划。
  这是山东移动济宁分公司与济宁能源龙拱港联合打造的全国一流内河智慧化集装箱港口,补齐了“海强河弱”的短板。山东移动济宁分公司在港区部署了轻量化核心网,实现700M港区全覆盖;2.6G 港机覆盖;4.9G道路精准覆盖。
  通过5G专网赋能港口智慧化建设,落地了数字孪生、装卸自动化、安全管控等应用场景,解决了港口的痛点问题,形成了内河集装箱智慧化运营的新范式。
  “无人集卡全场高精定位2厘米以内,停车对位时间5秒钟以内,比传统人工集卡对位效率提升30%以上,我们是全国第一家常态化运行无人智能水平运输的内河港口。”龙拱港科技信息负责人张艳东说。
  据了解,依托中国移动5G专网应用了“车、路、网、云、图”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让内河港口实现水平运输自动化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云控平台的调度下,10台车全天候服务生产,为港口解决了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5G+港机远控的应用,让巾帼班成为港口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仅需在远控室动动手柄就可以完成集装箱的装卸作业,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使港口综合效率提升了31%。
  港口生产,安全为天,中国移动5G全面应用在安全管控上,部署V2X车路协同、RTK基站、摄像头等设备,通过5G将数据回传至云控平台,实现路口高效混行、作业安全监管,全场定位达到厘米级,事故率降低95%。
  “科技赋能+低碳运营、海港理念+运河特色”的专业化的集装箱运营模式,让龙拱港焕发了新的生机。正在龙拱港自动化码头作业的船长说,用这么先进的设备仅需4小时就能装完一艘船,每个月多跑一到两趟,多挣几万块钱。5G赋能港口集装箱高效装卸,为运输个体带来了实在的红利。
  中国移动5G赋能下的龙拱港开启了内河集装箱运输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成本降低40.5%、安全零事故、近零碳运营的前提下,仍实现了集装箱吞吐量的高速增长,1-8月份吞吐量占山东省内河港的61.5%。
  下一步,山东移动济宁分公司将继续发挥5G优势,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推广通信服务、智慧矿山、智慧港口等多场景融合应用,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注智赋能。
  5G赋能,重塑运河经济带;千载传承,焕发数智新生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