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丽平 汪泉
李营街道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符合老百姓需求的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路径,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建设“美德任城和信用任城”贡献李营力量。前双村位于任城区李营街道西北部,共有村民279户,1048人。街道不断创新模式,探索“党建引领、信用托底、党群互动、惠及民生”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路子,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有效提升,在全社会倡树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前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形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基层干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形成全民学习热潮。常态化开展学习核心价值观教育、移风易俗、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全环境立德树人等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以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为依托扎实开展美德信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将美德信用体系建设贯穿到群众生活之中。
美德信用+“雏鹰课堂”
美德信用+志愿服务
前双村成立党员、巾帼、扶贫助困、环保等多个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构建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的美好画卷,全面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延伸开展“信用+帮办代办、信用+美丽庭院、信用+清洁庭院、信用+反电诈宣传、信用+防汛抗旱”等系列活动,实现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为使村里的小学生度过一个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假期,前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雏鹰课堂”美德信用+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在放假期间为小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教育”和“托管”相结合的公益性服务。在非假期期间,前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雏鹰课堂”向纵深发展,持续开展“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为进城务工的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美德信用+幸福食堂
在现阶段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况下,李营街道前双村坚持问题导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前双村把握乡村振兴时机,建设运营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以孝老敬老爱老为主题,通过“12345”运营模式,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信用志愿者到食堂帮忙打饭、洗碗,按服务时长获得相应的信用积分。用获得的信用积分,也能在幸福食堂就餐。幸福食堂的开展既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问题,又拓展了志愿服务的形式,弘扬了孝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美德信用+文明诚信建设
美德信用+暖心洗衣房
以前村里的事务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人人干,抢着干”。这源于前双村不断探索“党建引领、信用托底、党群互动、惠及民生”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路子,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有效提升,在全社会倡树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得益于信用“微治理”,李营街道的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前双村由原来村级购买服务变为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挣取信用积分,村集体支出大大减少。对节省下来的资金,村集体回馈到村内幸福食堂、利民服务社、暖心洗衣房、四点半课堂等惠民工作中,逐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前双村“暖心洗衣房”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为村里的失能、独居、空巢、重病残疾等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无偿洗衣、洗被服务。信用志愿者通过入户走访,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搜集老人关于洗衣、洗被的需求,对搜集的衣物被子进行分类清洗、消毒,确保衣物干净整洁,衣物晾晒完成后,为老人送“货”上门,大大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美德信用+幸福馒头房
前双村积极探索多元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提升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因村制宜,盘活村内闲置资源,在老村委精心打造“幸福馒头房”。在馒头房运营过程中,引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统一聘用公益岗人员、“信用+”志愿者参与馒头的加工、生产与配送,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原来村级购买服务变为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挣取信用积分,村集体支出也大大减少。
编辑:康岩 组版:李腾 校对:郭纪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