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海岸上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烟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秦雪丽 通讯员 旅宣

  当秋日的微风吹过海面,仙境海岸缓缓展开了一幅丰收的画卷。近年来,烟台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指标稳居全省前三位,获得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022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论坛“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2023中国十大秀美之城、2023中国十大避暑旅游优选地等多项殊荣。
  顶层设计健全完善
聚力共绘文旅融合蓝图

  文旅在前,城市在后。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文旅产业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旅游产业链链长制、纳入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凝聚起高位推进、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发展合力。
  规划指导有力,绘好发展蓝图。编制实施《烟台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昆嵛山至长岛滨海一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烟台“鲜美田园”乡村旅游带规划》等系列规划,正在编制《烟台市海洋文旅发展规划》《烟台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烟台市革命文物片区保护利用规划》,统筹指导构建起“两核两廊三高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有蓝图必有政策保障。市委市政府出台《烟台市关于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等一揽子政策文件,2023年在省内率先出台《加快文旅融合突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部署实施文化塑旅、项目攻坚、消费提振、海洋旅游、乡村旅游、要素升级6个融合突破发展行动,推出竣工项目奖励、千万级大景区培育激励、客源招徕奖励等8大系列激励政策,强力保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业态体系特色突出
澎湃文旅融合新动能

  烟台以文旅产业链长制为引领,研究确定了文旅产业链“一链一策”的发展思路,构建起“1+1+N”文旅融合业态体系,即:塑强海洋旅游产业“一个核心业态”引领,强化乡村生态旅游“一个特色业态”支撑,培育工业旅游、康养休闲、航天文旅等“N”个延展业态,形成梯次升级、均衡发展的业态布局。
  “文旅+海洋”独树一帜,发展10处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成为全省最大的海洋旅游度假区集群。推出夜游芝罘湾、滨海海上游、长岛海上游等10余条海上游线路,推出涵盖烟台、大连各20个精华景点的4条周末特色旅游线路,配套“景区+船票”等市民互惠政策,打造海陆联动、双城畅游的新模式;2023年依托“耕海1号”海洋牧场打造了海洋之星景区,被央视作为创新文旅消费业态的典型进行集中报道。
  乡村旅游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打造各级各类乡村旅游示范品牌,构建起乡村度假、采摘、文化体验等多元化休闲体验平台,引领乡村旅游全域升级。目前,已发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文旅名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省景区化村庄55个。
  新业态丰富多元。“文旅+葡萄酒”方面,形成了黄渤海新区张裕酒城、莱山区瀑拉谷酒庄、蓬莱“一带三谷”等酒庄集群。“文旅+航天”方面,依托全国唯一的海上发射基地海阳东方航天港,打造了航天科普基地,构建起航天科普研学、卫星发射观礼、滨海度假于一体的航天文旅产业链。“文旅+民宿”方面,大力发展海岛、田园民宿度假业态,创建省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2处,省四星级、五星级民宿22家。长岛完成“渔家乐·民宿”提升工程,今年暑期旺季期间,改造后的100家精品民宿入住率在98%以上,成为烟台海岛生态旅游的金名片。
  市场主体实力强劲。培育发展A级景区81家,其中5A级2家、全省第一;星级饭店54家,其中五星级7家、全省第二;旅行社273家,全省第三;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0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7处,均为全省第一;国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7处,全省第三,其中芝罘仙境朝阳街-烟台山特色文化街区同时获批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构建多维营销矩阵
提升文旅融合品牌影响力

  丰富的文旅场景,进一步擦亮了城市品牌。近年来,烟台构建起文旅融合品牌体系。以“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城市品牌为引领,构建起市县一体的“仙境烟台+”文旅品牌体系,持续深耕广拓文旅市场、提升城市文旅品牌影响力。
  构建起立体营销矩阵。国内,赴桂林、深圳、广州、石家庄、天津、大连、西安、上海等客源地城市,“一地一策”精准营销,举办烟台大连双向海上文旅推介会、中外旅游渠道商采购大会等营销活动;境外,2023年在全省率先引入韩国等入境游团队,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市、新加坡开展系列文旅营销推广活动,举办“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中拉联盟推广活动。2023年新设桂林、大连、马来西亚、新加坡、深圳5处境内外烟台文旅推广中心,总量达25处。
  文旅融合节会活动异彩纷呈。促进以节造势、以节引流、以节兴城。2023烟台国际海岸生活节推出“艺术季、休闲季、运动季、美食季、电玩季”“五季”活动、海岸生活超长直播秀、“微醺烟台”体验等100多场活动,让市民游客畅享清凉一“夏”,体验海洋文化。
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
讲好文旅融合城市故事

  近年来,烟台深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胶东民俗文化、海防文化、仙道文化、葡萄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推进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文旅融合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强化文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列全省第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革命文物方面,9个区市入选“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现有329处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848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强化“探源烟台”考古勘探。近年来发掘出北庄、白石、莱州吕村等10余处遗址,其中长岛北庄遗址被考古学界认定为与西安半坡遗址齐名的“东半坡”,入选省首批考古遗址公园,正加快建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莱州吕村遗址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五大重大考古发现”。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加强系统保护、活化传承。现有各级非遗项目311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68项、市级228项,烟台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省文保单位和所城里街区打造了“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非遗街区,成为非遗“一站式”网红打卡地。
主题艺术创演热烈繁荣
创新文旅融合监管服务

  原创艺术作品量多质优。创新实施繁荣舞台艺术“双演”、“我们的节日·4+N”激励引导机制,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创演热情。近年来创排了京剧《戚继光》、吕剧《社区书记》、音乐剧《审判日》、歌舞剧《长岛情》、沉浸式吕剧《红尘·诀》等优秀剧目40余部,推出了电视剧《好雨知时节》、电影《党员登记表》等优秀影视作品10多部,110余件美术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各类美展,用艺术讲述烟台故事。其中,京剧《戚继光》获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十佳优秀剧目奖”、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黄河流域首届戏曲演出季、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地市级大戏。
  演出市场热度攀升。近年来,常态化举办海岸音乐节、莱山梧桐原创音乐节、长岛北港海岛音乐节等音乐节活动。2023黄渤海迷笛音乐节吸引全国各地超10万名乐迷参加,实现历史性突破。夜间休闲场景不断丰富。围绕夜游、夜演、夜宴等夜休闲主题,推出夜游芝罘湾、非遗夜市、长岛“梦寻仙山”灯光秀、金沙滩鲁菜故事镇等夜间体验项目,营造“海+陆”“白+黑”深体验。
  文旅融合市场监管服务高效有力。文化服务效能升级。常态化举办烟台市民文化节,每年推出10000场以上文化活动。智慧服务支撑有力。2023年成功通过省文化和旅游厅“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试点城市验收。文旅市场规范有序。2023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办法》,建立实施联合执法、专项执法、暗访检查等长效机制,有力护航文旅市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