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
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3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杜晓丹

  “过去农村生活比较苦,到了我们这一代,我觉得应该有所改变。”陈松海是烟台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的党委书记,在村书记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40年。如今,曾经的“破落村”发展成为下辖5家企业、4个合作社、2个农业品牌,年产值1.5亿元的全国文明村。
  通过党建引领,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招远市探索出“党建融合发展区统领—高效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户路径”,实现了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变。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翻开致富新篇章

  眼下,正是大户陈家村相对忙碌的季节,“阳光玫瑰”葡萄已全部采摘完,正在入库。作为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近年来,大户陈家村翻开了“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果品加工、观光旅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致富新篇章。
  为实现规模化种植,大户陈家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土地流转过来,统一建园,然后通过招标的方式分给农场主,并进行“五统一”的管理,即便是没有一点种植经验,也能在合作社的技术帮扶等各方面免费支持下把葡萄种好。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通过党建引领,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招远市探索出“党建融合发展区统领—高效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户路径”,创新推出“统—分—统”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民个体和合作社集体双赢。
  要素资源统一配置。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周边2个镇、12个村耕地、荒山荒坡1.25万亩,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打造了涵盖苹果、葡萄、大樱桃、猕猴桃、杂粮等多个优质品种的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投资300万元打造“大户庄园安全农业云”系统和农业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了土壤监测、滴灌、水肥一体化全覆盖。以葡萄为例,相较传统方式,每亩农药减量80%、节肥30%、节水60%、节约人工成本180元,增产10%以上。
  划片定价分包经营。创新发展“小型农场集群”模式,实行家庭农场分包责任制,按照10—50亩的标准将园区划片,并以每亩1500—3600元的价格分包,按照合作社统一标准和要求进行管理,打造家庭农场120多个,辐射带动1000余名村民就业,每亩年收益2万元以上,社员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注册品牌统一销售。园区内所有农产品统一注册“大户庄园”商标,实行统购、统防、统治、统管、统销“五统一”运作模式,实现生产资料、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品牌运作、产品销售“整齐划一”,网上认购、线下直销多点开花。目前,已构建辐射全国的产品销售布局,园区高端农产品平均售价达市场价格的2倍,果品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
“农业+N”产业融合升级
构建发展新格局

  9月23日,一场由近600人参加的省级徒步大赛在招远大户陈家村鸣枪开赛。十公里的赛道,将沿途3个村和16个果园连接在一起。水果补给、特产品尝,让运动在乡村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经常参加户外运动,今天第一次来到田园健走,尝到这大户陈家村的葡萄,太好了,除了现场品尝,还能现场采摘,点赞。”一位参赛队员谈起此次徒步大赛时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大户陈家村着力探索“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民俗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嫁接融合,构建了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农业+收储加工”。聚焦农产品前端收储,建设2000平米的粮食收储加工中心和1000平米的果品交易中心,配套2000吨苹果冷风库、300吨葡萄保鲜库,果品冷藏保鲜能力显著提升;聚焦农产品后端加工,建设大户酒庄、500吨功能性果品饮料生产线、600吨果酒生产线等一批二产项目,打造“果品—果汁—果酱—果酒”全产业链,推动涉农产业逐步由种植产业向冷链、贮藏、加工、营养等环节全方位延伸融合。
  “农业+民俗文化”。坚持“把农业做成文化”,支持商业街、购物街等引入文化业态,利用村内闲置房屋,发展具有胶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打造了以“四方小吃+特色民宿体验”为主的徐家汇民俗步行街;建成“仰望顶战役遗址—民族英雄赵书策故居—革命忠烈馆”胶东红色文化体验带,每年举办“葡萄文化节”“农民丰收节”,以及书法、绘画、摄影、马拉松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服务业收入年增加400余万元。
  “农业+特色旅游”。按照国家农业公园标准,打造了集观光游乐、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集中开发金水湾、汪家沟、陈家岭3个核心地段,精心打造了农业科技馆、农业科普馆等特色项目和七彩滑道等游乐设施,成功申请国家3A级景区,年最高接待游客近25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500多万元。
“外引内育”人才聚合发展
注入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诸事并进,人才先行。近年来,大户陈家村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既敢于外引高层次人才“攀高枝”,又善于内培本土人才“夯基石”,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请来专家“上山下乡”。大户陈家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实施园区“四优化四提升”工程,倾力打造科技支撑型样板;与烟台农科院和山东农业大学、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院校搭建产学研平台,大力引才聚才,累计招引各类专家40余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园区矮化苹果、绿色葡萄等20余个优质高产品种“遍地开花”。
  引入外援“借势登高”。大户陈家与招远东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国资控股的烟台钟离湖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抽调专业工作团队进驻,依托大户庄园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借助东鑫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对现有三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农工商、文体旅协同推进,规划打造国家级自行车运动中心、康养中心等7个项目,建成后年收入可达9000余万元。
  培育人才“大展拳脚”。深入实施本土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制定本土农业技术骨干培训计划,建成占地36亩的乡村人才技能培训基地,开展“线上+线下”双线培训,年均开展乡村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0余次,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土人才、职业农民等3000人次,“土专家”“田秀才”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