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救援是“空地一体”医疗救援模式的必备,也是检验一座城市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
10月18日,一场由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济南铁路局淄博北站、淄博世博高新医院联合举行的空中应急救援实战演练拉开帷幕。
这意味着,淄博又一个大型城市空中医疗救援平台正式开通。
众所周知,受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高、救护情况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空中医疗急救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医疗救援的“必修课”之一,在借鉴海外经验的过程中,各地市在不断摸索符合自己的空中医疗急救道路。
关于此,淄博同样如是。
来自活动指挥组的介绍,此次演习旨在建立健全淄博紧急医学救援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收治能力,构建立体化协同救援,进一步推进医疗救援信息指挥、重症患者转运及医学救援、突发医学事件医学救援、铁路突发事件快速医疗应急处置、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工作。
与此同时,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淄博世博高新医院也正式宣布,医院将搭建相关配套服务并向社会开放。
在这场空中应急救援实战演练背后,承载着淄博医疗怎样的愿景,又透露出淄博世博高新医院怎样的谋划?
记者 樊伟宏
演练
10月18日上午11:05,淄博世博高新医院急诊中心接到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指令:淄博北站接某列车一名乘客突发“大面积心梗”,需紧急就医。急诊中心立即启动空中应急救援预案,并做好突发“大面积心梗”乘客空中救援准备。
11:12,救援直升飞机到达淄博北站停机坪,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准备。院内救护车同步到达医院救助点停机坪待命。
11:18,救援直升飞机起飞飞往医院救助点停机坪。
11:23,救援直升飞机到达医院救助点停机坪,医护人员将患者转运至救护车,并立即送至医院急诊中心,在抢救大厅进行抢救。
11:27,患者被紧急抢救处理后,被送至导管室进一步治疗……
从收到第一通求助电话到完成急诊急救,全程只用了22分钟。
其实,这并不是淄博首次将急救范围“抬离地面”。
早在2019年张店区湖罗路郭辛村路段发生的一起两辆大型货车相撞事故中,淄博就曾启动过“空地一体化”救援机制,将受伤的大货车司机迅速送达医院救治。
彼时,交警部门给出的解释为,正常情况下,由于车流量比较大,救护车难以到达,送往医院难度比较大,故而,“空中救援”行动就此出现。
而那次救援,也被业内视为淄博迎来直升机救援新时代的标志。
但与之不同的是,前述这次救援的发生地是在高铁上,大面积心梗的特殊性也对抢救时间有了更高要求,而从种种限制条件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地域跨度、救治难度还是调度统筹上,此次演习面对的挑战要更大。
谋划
作为淄博头部社会办医的示范单位,淄博世博高新医院在此次演练中的角色定位,既在意料之外,又属情理之中。
今年,是该院建院六周年,以演练代替院庆,其背后与医院多年来倡导的“大急诊”战略不谋而合。
院方说,应急救治能力不仅体现医院救治危重患者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检验医院急诊、医技、重症和整个外科系统技术能力的试金石。
“我们医院周边环绕多条高速公路,日常承担了大量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淄博世博高新医院方面称。
基于此,2021年,这家医院提出打造全新急重症一体化救治网格新模式,同时,结合医院发展实际,他们开始着重建设急重症一体化救治体系,打造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整合发展的、环环相扣的“急救链”,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生命支持和综合救治,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率和周转率。
经过近年来的运作,时至今日,该院已实现卒中溶栓时间20分钟内成功率98%以上,缩短脑卒中溶栓DNT时间,大大降低了卒中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功挽救了上百条生命,帮助上百个家庭避免了因病致贫。”淄博世博高新医院方面表示。
不仅如此,“急重症一体化”的带动下,该院已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一切为了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在“黄金时段”内得到迅速、规范、有效地救治。
这不仅大大降低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也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关于此次演练,淄博世博高新医院院长阎敬武表示,医院建设直升机停机坪,为淄博市矿山、道路救援、森林等紧急救援开辟了“空地结合”的紧急医疗救援新模式,并为周围地区百姓提供及时、快速、高效的医疗救援服务,“从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推进‘陆空’医疗救援服务,打开救援的绿色通道,服务于民,建立24小时救援服务体系,实现‘网络化、常态化’的陆空一体立体化救援,大幅提高淄博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为全市急救模式创新打开新局面。”
愿景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要求,明确到2025年末,建立健全紧急医学救援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收治能力,构建陆海空立体化协同救援。
淄博处于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较为复杂,是一个多山、多丘陵,有平原也有盆地的地区。同时,受组群式城市布局的特点影响,紧急救援能力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淄博市急救系统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圆满完成了日常急救、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重大活动保障及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任务。
来自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的数据统计:目前淄博市急救站点达57家,装备齐全急救车近130辆,便携实用车载急救设备1000余件(套),平均接警反应时间2.92秒,平均调度处置时间58秒,年接警出车8万余次。自2001年开通至今,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共受理呼救电话508.6万余次,调度派车135.1万余次,救治病人123.7万余人次,累计处置三人及以上重大突发事件7463余起,仅去年一年,就出车9.8万次,救治病人9.2万次。
以淄博今年中秋国庆双节为例,9月29日—10月6日,指挥中心共受理急救电话574个,派出急救车辆734车次,救治急危重症病人2091人次,今年截止至今,中心已出车约8万次。
“基于淄博现有的救援条件和客观需要,对于空中救援而言,在救护过程中,其优势不仅是‘快’,在面对很多地面救护难以执行的情况,譬如遭遇交通堵塞、高山、道路塌方等困境时,空中救援就是一个最好的补充。而且,空中救援还可以实现专家‘空降’到达目的地抢救病人。”淄博医疗领域业内人士表示。
他同时表示,空中救援还可以满足部分病人的特殊需要,如一些脑外伤、脊柱损伤的病人,可免去长时间颠簸震动。
由此可见,基于患者需求和未来可预见的诸多救援挑战,空中救援系统担负的不仅是医学救援任务,还可以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实现紧急救援,这是淄博救援能力破题的关键之一。
与此同时,淄博一医院相关负责人提出建议,在关注空中救援快速高效的同时,更要搭建好强大顺畅的调度系统,才能在未来的实际操作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或许才是当下淄博医疗重点关注的焦点。
焦点存在。但无论怎样,我们可以看到,此次演练将为淄博这类组群式城市开展“空中医学救援”提供一次有益尝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