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谱系新诠释,填补学术空白
推进儒家思想研究传播,“儒家五圣”丛书出版发行
2024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汪泷
   2023年11月23日,“儒家五圣”丛书新书发布会在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举行。为深入挖掘整理、研究阐发儒家文化资源,推进儒家思想研究传播,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联合齐鲁书社,约请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杨朝明教授担纲主编,编辑出版了“儒家五圣”丛书,包括《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热议丛书的思想内涵、历史积淀、文化效应及时代价值,对丛书的出版发行给与了高度的肯定。
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 王钧林 系统研究阐释,填补学术界空白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颜炳罡 “儒家五圣”丛书是旧谱系新诠释
  “‘儒家五圣’丛书的出版发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把‘儒家五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填补了一个空白。”在座谈会上,王钧林评价说,以往对“儒家五圣”分别进行研究,而且很不平衡,对孔子、孟子研究比较多,对颜子、曾子研究则比较少,特别是对子思子研究更少,缺乏系统的梳理整理和研究阐释。
  他认为,“儒家五圣”是一个总体,代表中华文化的主流,在元明清时期就是全社会共同的知识营养,“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五圣’,而且是中华各个民族共同尊称的‘五圣’,受到全社会共同敬仰。”王钧林说,把“儒家五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编撰出版成一套丛书,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儒家五圣”,即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研究,实际是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方面的基础性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非常必要。
  王钧林在发言中提到,以孔子为例,学术界对于孔子的研究,编辑出版有关孔子的传记、书籍非常多,但是对于孔子研究的方面仍然存有欠缺,所以对孔子还应该继续做研究,而且大有可为。所以他建言,“‘儒家五圣’丛书的出版,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希望编撰团队再接再厉,能再推出在世界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更高水平的孔子传记等成果。
  对于丛书的出版发行,颜炳罡评价说,“儒家五圣”丛书是旧谱系新诠释。
  他指出,“儒家五圣”是一个传统的谱系系统,自元明清三代,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乃至整个华人共同体,而且是整个东亚文化圈共同认可的五大圣人。对五大圣人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是“儒家五圣”丛书编撰出版的创新做法。“在当今时代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够把五大圣人这个谱系提出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所以说这是旧谱系新学问。”
  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创造历史?如何去传承儒学?怎样发展儒学?颜炳罡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齐鲁书社联合约请杨朝明教授作者团队,编撰出版“儒家五圣”这套丛书,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怎样把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文化示范区?这个示范区如何来进行示范?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有没有关联?
  “我认为有关联,就是要做示范、当样板。”颜炳罡说,曲阜、邹城、泗水作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核心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道德高地、文明高地,“曲阜”是一种符号,“邹鲁文化”的象征是文明的象征,是道德的象征。“学习传承五大圣人,就是要弘扬传承文明道德,就是要打造文化示范样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落实在济宁、落实在曲阜、落实在‘圣人之城’‘圣人之区’。”
  颜炳罡强调,今天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诠释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去发展创造新的儒学史,是今天所要考虑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他建言,当下的儒学研究者,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把研究的学问成果从高雅的知识普及到民间群众去,推进转化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这也就需要专家学者身体力行,落实在行动,落实到实践。
公烛无私光
  □ 丰家雷

  《竹坡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博州李姓太守为官极为清廉。一天,他在烛光下办公,有人送来家书。他立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公烛之下,不展家书”成为公私分明、严以律己的生动写照,令后人击节赞叹。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执政者特别是手握重权的执政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资源的分配,百姓利益的调整,其个人道德修养绝非小事小节。很多时候,小事小节就是一面镜子,更容易照见品德,切不可小视。古语云:“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有些领导干部道德沦丧,人性扭曲,政治生命终结,往往肇始于小事小节失守。“贪而弃义,必为祸阶。”
  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在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期间,有一次去四川工作,四川日报的同行想请这位书法名家为他们题写条幅。随行人员告诉人民日报记者站的同志,请他们明天带些纸笔来。邓拓立即制止道:“我个人送的字,怎能用公家的纸笔呢?”第二天,邓拓自己掏钱买了纸笔和墨等用具。有人对此不大理解,他就写了一首诗来作答:“身居天府写文章,翰墨清新立意强。记者生涯当自励,一言一动慎思量。”公私分明,慎独慎微,可见一斑。
  古人说:“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廉与贪之间的界线,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纵观许多腐败落马者的堕落史,大多都是从公私不分沾公家便宜开始的,先是公车私用,公物私占,公费旅游,公款吃喝,温水煮青蛙,习以为常,迷了心窍,失了心智,进而私欲膨胀,化公为私,以权谋私,贪污贿赂,最终陷入泥潭、不可自拔。
  管子曾说:“无私者可置以为政。”意思是没有私心的人,可以安排他做官吏。为政以公,行胜于言。像这种在利益面前六神无主先乱方寸,处心积虑地为个人捞好处的人,又怎么能公道正派地从政为官呢?庄子说“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然也!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廉与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廉无公不立,公无廉不保。“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古往今来,那些名垂青史的清官良吏,无不是公廉的坚守者。人生有限,为官有止。人生需要自惕警醒,时刻自我鞭策,保持冷静头脑。奢靡之始,存亡之渐。公权力一旦与私利走到一起,才是最大的从政风险。东晋大臣王坦之忠贞为国,言不及私堪称为官者楷模。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心里感到诱惑就对诱惑进行反抗,而绝不服从于它的人。”事实上,在诱惑面前,真正能够进行反抗,并绝不服从的人毕竟不在多数,圣人也是寥若晨星的。能够“眼里识得破”的人也未必能“心里忍得过。”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想要成功拦截滔天洪水是难于上青天的。聪明有效的做法还是为自己设立一道“防火墙”,让欲望的电线“短路”。清代冯志圻的做法不妨一用。
  《清朝野史大观》里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崇德养志,自律甚严,风骨凛然。他在碑帖和书法上有着很深的造诣,酷爱碑帖书画,几近痴醉。一天,有一个下属官吏给他送来一本宋代拓本碑帖,乃稀世珍品,冯对此仰慕已久。望着碑帖包裹,几次想打开的手伸出去又缩了回来。最后,他原封不动,物归原主。有人劝他欣赏一下也无妨,冯志圻说:“一旦打开包裹,此等稀世珍品我定会爱不释手,最后有可能收下碑帖。如此一来,一生清誉毁于一旦。索性不打开,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
  面对诱惑,难免心生波澜,思虑妄生。冯志圻的做法的确可资借鉴,封心眼,断诱惑,及早浇灭欲望的火苗,筑牢围堰,谨防“一念之差”,不给诱惑靠近自己的机会,坚守心灵净土。
  欲望是个无底洞。人的一生其实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太多,只不过是想要的太多。现实中确实有这样一种人,财富占有狂,恨不得把超市仓库里的东西都搬到自己家里来。正如柳宗元所写的蝜蝂,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背在身上,直到压死。无尽的欲望让诱惑成为诱惑,让诱惑可以诱惑。有无妄之福者,必有无妄之灾。正如巴尔扎克所言:“扩大自己的欲望,无异于将脚下的深谷挖得更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