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所拥有的大学资源息息相关。这也就是说,大学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高校争夺战背景下,淄博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根据此前与淄博市政府签订的合作共建淄博校区的框架协议,在淄博校区招生办学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就要把淄博作为学校注册地。
这意味着,山东理工大学和齐鲁医药学院之外,淄博将再增加一所本科层次的高校。这显然与仅是增加一个高校的校区,有着天壤之别。
事实上,国内诸多城市崛起的背后,隐藏着一条不容易为人所觉察的暗线,那就是它们都曾在高校的迁移潮中受益。
如今,距离淄博校区迎来首批新生已逾3年,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注册地迁移事宜究竟进展到何种程度了?
记者 樊舒瑜

动作频频
从官网披露的信息来看,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淄博校区动作频频。
2024年1月5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第十三届大学生社团文化节闭幕式暨学生社团工作总结交流会在淄博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
再往前,仅以刚刚过去的2023年12月为例,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就先后在淄博校区举办了首届外国留学生新年晚会、与脱普集团共建数字文化创意学院签约暨揭牌仪式、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等活动。
在外界看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把越来越多的全校层面的会议或活动放在淄博校区,这本身似乎就释放一个显明信号。
而在2023年的4月8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在淄博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这也足见淄博校区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地位举足轻重。
时间再往前追。
2019年4月29日,淄博市政府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签订共建淄博校区的框架协议。在建设期间,历经利奇马台风、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但是淄博最终以“淄博速度”兑现了淄博承诺,展现了淄博效率。
2020年8月30日,满载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1200多名师生的26辆大巴车,开进了崭新的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淄博校区。
依照过往经验,完成这43.7万平方米的工程建设,建成一所配套齐全、高效运营的高等院校,至少需要三年的工期。但是,建设团队却将“一年建设一所大学”由“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上述种种,亦无不体现着淄博对推进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落地的重视与急迫。
事实上,淄博校区的投入使用,本身就意味着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整体搬迁淄博倒计时的开始。
根据《淄博市人民政府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合作共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淄博校区的框架协议》,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淄博校区按照办学规模分步实施建设,一期工程按照15000人规模建设,校舍建设面积约41万平方米,2019年开工建设,2020年达到满足4000名学生入学的办学条件,力争2020年9月开始招生办学,2021年6月完工。二期工程按照20000人规模建设,在2030年前完成。同时,协议规定,在淄博校区招生办学后即将淄博作为学校注册地。
也就是说,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将把淄博校区作为主校区。根据其二期工程在校生规模达20000人的规划,未来学校或将整体由济南和德州齐河搬迁至淄博。
主校区角色
创建于1953年的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前身是1971年6月组建的山东省“五七”干部学校,校址在济南,1976年1月由济南迁至齐河县“五七”农场,改称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1979年4月经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改建为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1983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改建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1991年,学院又由齐河迁回济南。
目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共有济南、齐河、淄博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682.1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1.80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865人,现有16个二级学院(部),设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800余人,现有教职工865人,其中专任教师617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淄博校区共有7个学院,分别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及商学院。学生数量11000人左右,教师数量450人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淄博校区学院数量不多,但是学生和教师数量占较大比重,其中学生数量占总数的79.71%,教师数量占总数的67.06%。淄博校区作为“主校区”的角色,日渐加重。
作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农业工程院校,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在农业产业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明显突出优势。近年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更是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主动对接农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学校专业建设,通过实践助力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在服务农业中焕发新的生机。
落脚到淄博,近年来,淄博聚力在乡村振兴上提效争先,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线,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做文章,加快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数字赋能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农民生活全过程,将开展乡村振兴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是山东理工大学发展历史最长、具有雄厚办学实力的学院之一,而两所院校同时扎根淄博,能否推动淄博农业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双向契机
城市发展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口和人才。一个地方如果有好大学,要吸引人才就会容易很多。
实际上,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高校搬迁新址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而高校搬迁背后,折射的是城市对高校资源的渴求。
就山东省内而言,山东科技大学便是其中之一。
资料显示,该校源起于1951年在淄博洪山设立的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和1956年建立的济南煤矿学校。1971年,泰安煤矿学校并入后,校部由济南迁至泰安,济南设分院。
时间回溯到20多年前,当时正值国内高校第一次大规模“合并”时期,山东科技大学刚刚由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因扩招后学生数量激增,学校办学面积顿时“捉襟见肘”。最初,山东科技大学寻找建设用地的目光先后放在了济南和泰安,但种种原因导致无果而终。
彼时,青岛向山东科技大学伸出橄榄枝,慷慨解决学校用地问题。来到青岛后,山东科技大学在自身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青岛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可以说,山东科技大学与青岛的双向奔赴,成就了彼此。
此外,省会驻地大学迁往他市在山东也有先例。
资料显示,山东农业大学最初是在济南市,1958年,因用地受限,学校迁往泰安市。来到泰安后,学校成为农业农村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如今该校冲击“双一流”也是指日可待。
可以看到的是,搬迁新址对于高校和地方都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在彼此交融和分离中都找到了自身发展更好的境遇。
故此,有教育界业内人士表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注册地搬迁至淄博,对学校而言也是一个发展的新契机:省会高校云集,竞争压力大,扎根淄博将会获得更多资源,在发展上或许有更好的前景。而如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整体迁址淄博,对淄博的发展也将带来深远影响。
如何留住这些来之不易的高教资源,提升地区的高教水平,对淄博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根据官方消息,目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以淄博校区为主已经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院校评估。这也意味着,淄博距离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主体正式搬迁已经指日可待。
而未来,如何实现城市与高校之间的双向赋能,对淄博将是更深的课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