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情忙活完 才能好好过大年
从历史和考古的角度说辞灶、贴春联、包饺子等年俗的由来
2024年02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家埠灶神年画。
  乾隆帝书写的对联。
  新疆出土的干饺子。
     转眼间春节也就是年已经近在眼前。年的本意是年成,就是五谷成熟了。后来年有了时间概念,当这个时间单位结束,下一个时间单位开始时,得有一个相应的节日,就是过年。过年现在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虽然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不同,对于山东地区甚至北方地区来说,辞灶、贴春联、吃饺子是过年仪式中必不可缺少的。今天我们从历史和考古的角度来说说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

  □刘文涛

◆ 辞灶
  中国人的过年仪式,尤其是北方,应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有首童谣唱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一直到正月初一。这里的“糖瓜粘”,即辞灶,就是辞别灶神之意。为什么要辞别灶神呢?这得从头来说。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是汉民族中最广泛崇拜的家内神。关于灶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原始的火崇拜有关。秦汉以前灶神被列为五祀之一,和门神、户神、行神、中霤神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秦汉典籍中多见有灶神为一老妇的说法,之后灶神的身份或男或女,反复不定。唐以后,民间始有灶君、灶王爷之称,并逐渐倾向于男性神灵,追求完美的古人还给他设计了个老伴——灶王奶奶。在中国古代神仙体系发展中,一位灶王具体掌管一个家庭,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有灶王。灶王的具体掌管工作除了每个家庭的饮食生活、安全保障外,还要监督这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并为他设计好了监督周期,以过年为节点,年前灶王要去天帝那里述职,并汇报一年的监察要点,以决定这户家庭明年的“财、福、官”运。汇报完,等过年再回到本位,继续履行使命。所以每户人家出于家庭发展观的考虑,对他上天汇报一事都格外重视,在他走之前,都要好生伺候,盼他多多美言,这就是祭灶,民间叫辞灶。
  为什么民间多重视辞灶这项习俗呢?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从诗文可见,祭灶王不仅要好吃好喝地供着,还要酹酒烧钱说尽好话,希望他不要将家里发生的婢子争斗、猫犬触秽之类的坏事向上报告。最有意思的是要让灶王爷吃得醉醺醺,上天庭汇报的时候想不起什么坏事情来。还有人想当然地在祭灶贡品中摆上饴糖,是想粘住灶王的嘴,免得他到天帝处乱说。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成熟,木版年画得到了飞速发展,随之出现了灶王的年画。这种印刷品成本低,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百姓在家中由供奉灶神神位改为每年买一张新灶王年画贴在灶台边。小年这天,家里把贴了一年的灶王年画揭下来随纸钱一起焚化,意为送灶王上天。等到年三十儿晚上,再把准备好的新灶王年画贴上,这叫请灶王回宫。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说的就是这两个活动。
  山东地区年画产业从清代中期以来,影响最大当数潍县杨家埠。杨家埠灶王年画中神祇形象很多,据现存的民国三十四年印刷的年画来看,画面从上至下的人物依次为财神、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以及宅神,围绕在其周围的则是侍女、侍从等,画面下方还有灶神上天时所乘的“灶马”。胶东地区早年间辞灶前还要把“灶马”裁下,放在收获的豆子或者玉米堆中,称“喂马”,好保证灶神的马不致于在路上挨饿。待傍晚送灶王上天时,随纸钱一起焚化。
◆ 贴春联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过年习俗当是贴春联。每当春节临近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边贴上一副对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春联是怎么产生并发展到现在的呢?从文献记载来看,应该是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桃符。
  桃符为何物?《后汉书.礼仪志》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由此可知“桃符”是写着有“神荼”、“郁垒”二神名字的长方形桃木板。为什么要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呢?据《山海经》载:“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就是东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这棵大桃树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座鬼门,是众鬼出入的门户。为防止众鬼出来害人,就让神荼和郁垒两位神将来把守。东汉王允的《论衡》载:“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载:“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以郁林山桃百鬼畏之,即今谓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通过以上记载可知,从汉代至隋代一直有元日在门口放桃符的习俗,上面或画神将画像,或写神将名字,就可以达到驱鬼厌胜的目的。桃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为求方便,多以纸代之,逐渐产生了两种新物事:画像一类就演变成了门神,写字一类就演变成了春联。
  先说门神。桃符的作用是镇鬼禳灾、保护家院,到了唐代,用画像镇宅驱鬼的形象丰富了起来,除了传统的神荼和郁垒,又增加了钟馗。据说他捉鬼的木领要比神荼、郁垒高得多,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文献记载钟馗是陕西终南山人,曾经参加武举考试,因为相貌猥陋而未中举,愤而撞死在殿阶上,从此“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后来唐玄宗久病不愈,梦小鬼缠身,得钟馗保护而得以解脱,于是召人绘钟馗像,“颂显有司,岁暮除,可宜遍识。以袪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到宋代时,钟馗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朝廷认同他,民间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在门上贴钟馗图像驱邪辟鬼,已蔚然成风。同时宋代门神不再完全是面目狰狞的神怪形象了,出现了披甲执钺的武士门神,还出现了一些文人门神形象。当时门神崇拜的目的,已由单纯的驱邪避恶开始向积极的祈福纳吉发展,这种习俗一直影响到后世。至于后世流传甚广的以秦琼、尉迟恭为武门神,这是到元代才有的现象。
  再说春联。在桃符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种发展趋势是在桃符上写一些吉祥语以迎新岁,其意义由驱邪向趋吉进化。1991年敦煌研究院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一些联语,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门神护卫,厉鬼藏埋”等。它们上下对仗,讲究平仄,又都注明用于“岁日”、“立春日”,完全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很多学者都认为春联起源应在唐代。到宋元之际,受道教画符箓用红纸墨书形式的影响,认为红纸墨书有辟邪功能,春联的书写也采用了这种形式。按照阴阳五行的观念来看,红色和黑色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和水,而火和水均有清洁净化、祛除邪祟的功效。这些也都反映着春联产生后的使用功能。
  明清时期是春联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形制及色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明代由于朱元璋的倡导,春联遍传民间。因为春联是用文字表情达意的,所以人们把入世之求、人生之想、抒怀吟志、讨吉乞祥都融入到了春联内容之中,作为来年的愿望。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有较大提高,春联已然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从农村的一般人家到可登高雅大堂的文人雅士,在春节都会书写春联,文人雅士追求对仗工整和平仄押韵,极大地丰富了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在清代形制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达到了鼎盛。在颜色、形制上,民间和宫廷还有所区分。民间多用朱笺或红纸,其他场合或场所如庙宇用黄色纸,守孝之家则用蓝色纸。宫廷内的新岁春联色皆用白。何以要用白纸来写呢?原因有二:首先是宫中之漆柱多红色,为了美观以白纸映之。其次是因为黄色乃清代正色,不可轻用,加之满族人尚白之故。此外清代宫中过年期间,除贴春联外,还讲究贴春条,即在长条纸上书写新年的吉语。它与春联具有相同的祝福功能,不同的是春条字数不定,可以不成对,且可随处贴挂。
◆ 包饺子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这是广泛流传于中国人生活中的一句俗谚。现在生活好了,饺子随时都可以吃,但过年吃饺子,依旧是北方地区过年的必备仪式。
  饺子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在文献记载中饺子叫做“饺儿”或“饺饵”,更多的是写作“交子”、“角子”、“角儿”。其中“角子”、“角儿”应该描绘饺子的形态,“饺儿”与“饺饵”是饺子“儿化音”的称呼。“交子”名称的由来则与我国大年三十午夜吃饺子有关。按天干地支计时法,夜间11点至翌日1点为子时,夜间12点正是子时中间,是新旧两天的交更时刻。年三十的子夜更是新旧两年的交替点,所以称之为“更岁交子”。此时吃这种带馅的食物,是为了辞旧迎新,于是人们就把这种食物叫做“交子”。因为“交子”是一种食品,后来在书写时,便在前边加上“食”字旁,写成“饺子”。据文献记载,大年三十子夜吃饺子的习俗,至少从明朝时就已广为流行了。
  饺子的历史要比明代早得多。1978年在山东滕州薛国故城一号墓发掘中,在一件铜簋中发现了饺子(也有专家认为是馄饨),饺子呈三角形,长5-6厘米,这应当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饺子,只是它的形状还不算太标准。囿于当时的文保技术,这些饺子出土后,很快变黑、粉化,以至于饺子皮里面包的是什么馅料,已不可知。1981年,重庆忠县涂井崖墓出土了三国蜀汉时期的庖厨俑,俑前俎上陈列着鸡、鸭、鱼、牛头等肉类,俎上右手边还放置着一个捏有花边的饺子。这个饺子是不是现在四川名吃“钟水饺”的鼻祖,还有待考证,至少证明距今两千年左右,在川渝地区,已经有饺子这种食物了。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还出土过干水饺。形如月牙,皮是麦粉做的,与现代所吃的饺子完全一样。1986年在吐鲁番三堡乡的唐墓中再次出土饺子。这就表明,唐朝时期,饺子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并且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以及更远的地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