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说他“有志者事竟成”
东汉名将耿弇为何与寿光有着密切关系?
2024年02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清代《云台三十二将图》中的耿弇画像。
  寿光博物馆藏清乾隆耿弇墓碑。
     相信您一定知道“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但是能知晓这个成语典故的人未必很多。这个典故和东汉名将耿弇(3年-58年)有关,而耿弇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的典故都和山东寿光有着密切关系。耿弇本是挟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如何与寿光扯上了关系?“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到底怎么来的?您听我慢慢讲。

  □张书功

耿弇墓和耿弇碑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月初五,时年二十七岁且尚在京邸的金石大家陈介祺致信“锦江四叔”(陈子懿),询问寿光碑刻事宜:“寿光南乡纪公台(在玉兔埠不远,台名记不清,大约碑去台甚近)有汉耿弇碑,望用绵纸(薄宣纸宜佳)为拓五十份,拓工须选精手。”“纪公台”又称“纪侯台”“纪王台”,简称“纪台”,是商周时期纪国遗存。《水经注》:“巨洋水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城之北有台。”即此。
  从此信看,陈介祺提及的耿弇碑,原在纪公台附近,但今不知所踪。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寿光县志》的编纂者安致远,其家乡是安家村,距纪公台只有约4公里,写有多篇纪公台的文章、诗赋,却对该碑只字未提。此汉碑(或汉墓)若久立于纪公台,必为世人所共知,安致远不录,可能此碑压根儿就没有或早已遗失。从陈介祺现有的遗物资料看,也未见该碑拓片,即此信并无下文,说明汉耿弇碑并不存在。
  那么,为何陈介祺又提及呢?潍坊市博物馆藏有一块汉碑,一直传与耿弇有关。近年经辨认为“汉故北海将军剧城令耿厥神道碑”。碑文中的“剧城”,就是剧县故城,在今寿光市纪台镇。此碑也应出土于“纪公台”附近。不过,从文字及刻工看,此碑却是旧时仿制。联系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安致远不录,而道光十九年(1839年)陈介祺提及,则此碑可能仿制于乾嘉道时期。或许民间误将耿厥碑解读为耿弇碑,陈氏耳闻,故有此信。
  纪公台汉耿弇碑虽扑朔迷离,但寿光古城乡(今古城街道)耿弇墓和耿弇碑确是真实存在。清乾隆《续修寿光县志》云:“耿弇墓在县城北十五里王胡城内。”清人王恒照《过耿弇墓》诗:“落落真难合,将军事竟成。指挥兴汉室,谈笑下齐城。故垒山河在,荒丘禾黍生。临风怀志士,吟向暮云平。”今墓已平,墓碑尚存,现藏寿光市博物馆。碑阳竖题“东汉建威大将军愍侯耿弇之墓”,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王椿立。笔者《寿光历代碑刻》有著录。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刘秀命建威大将军耿弇讨伐割据齐地的张步。张步建都剧县(治所在今寿光东南纪台镇),据有城阳、琅邪、高密、胶东、东莱、北海、齐、千乘、济南、平原、太山、临淄十二郡。这年十月,耿弇大败张步。平定齐地后,耿弇班师回京,后又随刘秀出征,消灭陇右集团。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耿弇辞去大将军职,以列侯身份列席朝会。东汉永平元年(58年),耿弇病逝,年五十六岁,谥曰“愍侯”。耿弇是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刘秀则定都于洛阳。晚年的耿弇以列侯身份列席朝会,刘秀每遇四方有不同意见,还经常召见耿弇顾问筹策。那么,耿弇居处应在洛阳或离洛阳不远。于情于理,耿弇死后都不会葬于寿光。耿弇平张步,功德布于青齐,寿光耿弇墓应是后世好事者为纪念耿弇而建。又据95岁寿光文史专家孙仲春先生言:“文革”时,他曾亲见古城耿弇墓遭破坏,挖出头盔、剑等,衣服已腐烂,未见尸骨。据此说,寿光耿弇墓应是衣冠冢。
“盘肠大战”传说辨析
  寿光不仅有耿弇墓,还流传耿弇的传说。1984年版《古城乡志》说:从古城乡义和村向正东走,约二里许,过去有个三岔路口,俗称“盘肠门口”。相传是耿弇大战张步受伤后,盘肠大战的地方。传说东汉初年,建威大将军耿弇曾到“益都侯城”与张步大战于城之东坡。在激战中,耿弇腹部被对方士兵的长矛划破,肠子淌了出来。耿弇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竟忍受巨痛,将肠子盘在腰里,继续作战。士兵见此情景,人人感动,从而拼杀当先,把张步打败,获得全胜。后人称是役为“盘肠大战”。
  据《后汉书·耿弇传》:耿弇与张步在临淄展开决战,结果张步一败涂地,逃回剧县。耿弇趁张步撤军时,伏兵出击,一直追到剧县城外的“钜昧水”(今弥河),从临淄至弥河边八九十里死尸相连,缴获辎重两千多辆。又据《后汉书·张步传》:张步逃回剧县后,命令张蓝、张弘、张寿等人分兵守卫各地,以求喘息。耿弇却不给他任何机会,乘胜追击,直取剧县。张步的主力精锐丧失殆尽,无力再战,于是率残部逃至平寿(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并得到另一支割据势力苏茂来援。刘秀率军进入剧县后,为了迅速消灭张步、苏茂,就派遣使者告诉张步、苏茂,谁能斩对方来投降,就封谁为侯。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十月,张步斩苏茂,并亲到剧县向刘秀请罪。刘秀遵守诺言,封其为安丘侯。
  剧县是商周纪国都城,战国时为齐国剧邑,西汉又是菑川国都城,张步起义后以此为据点,又用心经营,城池高厚坚固。西面又有弥水阻隔,河深且阔,是护卫剧县的一道天然屏障。据《后汉书》所记战争过程,双方于剧县交战自是难免。但史书并未详述,大概刘秀率军亲来,张步主力已失,未作殊死抵抗。剧县是张步的老巢,又是其最终失败投降的地方,所以陈介祺信中提到的汉耿弇碑,不管是真是假,出现于纪公台是符合逻辑的。
  再说王胡城内的耿弇墓和碑,王胡城即西汉“益都侯城”。《汉书·王子侯表》载:“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益都侯”,即此地。后俗称“王胡城”“王古城”,今简称“古城”。此地是剧县北部重要城池,张步逃回剧县后,曾令张蓝、张弘、张寿等人分兵守卫各地,此地必有驻军设防,双方于此交战亦是必然。再说耿弇讨伐张步,确实受过伤,却是在临淄之战中。据《后汉书·耿弇传》记载:耿弇大腿被流矢射中,他用配刀砍断箭杆,强忍疼痛,继续作战,连身边的人都没有发现。由此可见,古城有耿弇墓并流传耿弇的传说是有道理的,但“盘肠大战”的传说不符合史实。
“有志者事竟成”的来龙去脉
  “有志者事竟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而耿弇便是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角。事情是这样的:先是刘秀拿下南阳后,耿弇面见,请求北收上谷未发之兵,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还收富平、获索,东攻张步,以平齐地。刘秀虽然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内心觉得他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结果耿弇却节节胜利,一一实现,最后只剩下了齐地的张步。
  张步可不同于上述势力,早在王莽地皇三年(22年)冬,刘演、刘秀兄弟在舂陵起兵,天下豪杰纷纷起兵反对王莽,张步也乘机聚集了数千人马,举旗造反,攻略附近县城,声威大振。张步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梁王刘永的注意,刘永利用自己梁王的身份,任命张步为辅汉大将军、加封忠节侯,总督青、徐二州,全权负责讨伐不听号令的周边各郡县。张步于是在剧县整编部队,把三个弟弟张弘、张蓝、张寿分别任命为卫将军、玄武大将军、高密太守,“名正言顺”地四处攻城略地。西汉更始三年(25年),刘秀、刘永先后称帝,两个皇帝都想拉拢张步。刘秀拜张步为东莱太守,刘永立张步为齐王,最后张步选择了站队刘永。等到刘秀派耿弇攻打张步时,张步已据有齐地十二郡,可谓领地辽阔,兵甲充足。
  可是,耿弇却如秋风扫落叶般,先后攻下祝阿、钟城、巨里,迅速扫荡了外围,平定了济南郡,兵临张步的腹心地带。继而又风卷残云,半天攻下临淄城,张步率军二十万来救,双方在此展开决战。耿弇故意示弱,以引诱张步出击。当张步在城外与都尉刘歆等人交战时,耿弇则在高台上观察形势,时机一到,他亲率精锐部队杀出,拦腰突击张步军阵,大败张步。
  这时光武帝在鲁地,听说耿弇被张步攻击,于是亲自前往援救。陈俊对耿弇说:“剧贼兵强,可以暂时闭营让士兵休息,等待皇上到来。”耿弇却说:“皇上就要到了,臣子应该杀牛斟酒招待百官,怎么能把贼军留给君王呢?”于是出兵大战,从早杀到晚,再次大败张步军,杀伤无数,城中沟壑都填满了尸体。过了几天,刘秀到达临淄城,亲自慰劳军队,并当着百官的面称赞耿弇说:“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这便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由来。
  之后,刘秀与耿弇乘胜追击,攻下张步的老巢剧县,张步投降,齐地得以平定。至此,耿弇大计中的最后一步“东攻张步,以平齐地”也终于完成。“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故事也在剧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