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荣桓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随毛泽东进入井冈山。1939年初,在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下,115师师部及主力一部组建东进支队,挺进山东西部。
从1939年到1945年,罗荣桓在山东整整工作了六年时间。抗战后期,罗荣桓担任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发挥出了极高的军事和管理才能,为以沂蒙地区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独特而重大的贡献。
罗荣桓是一位非常擅长做部队政治工作的将领,他做思想政治工作讲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搞“花架子”。他经常说:“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工作,不要搞那些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意义,劳民伤财的事。”他还用家乡的俗话形容某些人就是喜欢干些“堂前点灯,灶下不烧火”的事。
1941年夏,山东刮起了一阵演大戏的风。由于敌后条件的限制,戏台、灯光、布景的设置都费了好大的劲儿,大戏从天黑演起,一直演到天明才结束。罗荣桓看后,找到相关剧社的领导,提出宣传工作要符合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千万不要“一窝蜂”地去照搬别人的做法,这样,才有利于战争,有利于工作。
经过罗荣桓耐心细致的沟通,剧社的同志们认识到了演出存在的问题,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改进演出的意见,创作和表演了一大批为广大战士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起到了良好的鼓动宣传作用。
长期过度劳累的军旅生活,使罗荣桓同志患上了严重的肾病,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至于出现了尿血的症状。行军打仗,指挥作战,他只能躺在担架上,由警卫员抬着转移。
1943年的一天,罗荣桓随部队驻扎在山东省莒南县的一个村庄里。警卫员在驻地周围的水沟里,偶然抓住一只甲鱼。大家很高兴,终于可以熬一碗甲鱼汤,给司令员补补身体。当甲鱼汤端上来,罗荣桓问明原委,二话没说,忍着身体的疼痛,颤颤巍巍地端着这碗甲鱼汤,送到了房东老大娘的床头,由于年老体衰,老人已经卧床不起好几年了。几番推让,甲鱼汤还是让房东老大娘喝上了。
对于罗荣桓的病情,反法西斯战士奥地利医生罗生特诊断为肾脏肿瘤或多囊肾,限于医疗条件,只能保守治疗,要求病人静养休息。但当时战斗频繁、工作紧张,有时罗荣桓一夜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罗生特十分敬佩罗荣桓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坚毅性格,除了积极治疗外,无法阻止他超常工作,只能禁止他吃湖南人最喜欢吃的辣椒。
正是这种爱民为民又严于自律的精神,使罗荣桓做思想工作时少有阻力,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代巨匠。毛泽东同志曾评价罗荣桓说:“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可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3年12月,罗荣桓离世,毛泽东异常悲痛,赋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