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商从戎,以文化人,从龙口走出的文艺战士
周郁辉:真情写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2024年05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郁辉
  ▲周郁辉晚年
     又到“六一”儿童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经典旋律,又会被再度传唱。这首歌,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也是很多人成长路上,最初的理想之歌。
  1978年10月27日,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通过决议,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其中充满诚挚情感的歌词,便来自影片《英雄小八路》的编剧——山东龙口人周郁辉。

  □杜秀维

从商从戎从文
为了理想的抉择

  周郁辉(1927年-1988年),原名周天民,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中村村人。周郁辉出生于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但父母省吃俭用也要供周郁辉上学,期望他能识文断字。七岁那年,父母求人说情,将周郁辉送入中村尚德小学读书,然而,在周郁辉入学后的两年中,父母先后病逝。迫于生计,他的哥哥嫂子咬牙坚持挑起周家的生活重担,抚养周郁辉读完小学。哥哥嫂子央托周家世交、在东北闯荡的村人带周郁辉去奉天(今沈阳市)一家商号里当学徒。
  当时东北正处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郁辉心中萌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早已无心于营商。正当周郁辉苦苦求索之时,身为黄县(今龙口市)龙东区地下党员的哥哥周天助,托人捎口信让他返回家乡,明里说是已为他找到了一份工作,暗地里透露了家乡的抗日情况和让他回来的真正意图。
  周郁辉于1944年1月毅然返乡,经哥哥周天助介绍,考入我党创办的北海中学。不久,他又考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胶东支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胶东军区十三团工作。在战争年代,“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多次立功和受到嘉奖”。1946年,周郁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九纵队教导团干事,由于工作出色,很快担任了指导员,随部队转战南北。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周郁辉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在志愿军九兵团驻地上海组建文工队,他被任命为九兵团教导团文工队长。当时新组建的文工队尚无队员,需要他自己招兵买马。周郁辉受命后,立即来到九兵团在上海新城饭店举办的“知识青年训练班”,从有文艺特长的青年学生学员中选招了陈南萍等七十名文工队员,组成了演员队、乐队、舞台装置队,赶排了《赤叶河》《血泪仇》《思想问题》《火线爱民》《买卖公平》等节目,并在部队和社会上试演,受到战士和群众的欢迎。1950年底,周郁辉率领这支年轻的文艺队伍奔赴朝鲜。
  周郁辉总是和文工队员打成一片,像兄长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去关怀体贴、指导教育他们。周郁辉以高亢的激情和顽强的毅力带领文工队员们深入连队、深入前线,为部队战士演出文艺节目,鼓舞士气。即使在文工队遭到敌机轰炸的严酷时刻,周郁辉也能临危不惧,沉着地指挥大家疏散隐蔽,抢救伤员。在他的带领下,文工队员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很多队员在火线上入党或立功。
  从朝鲜归国后,周郁辉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政治部助理员。1955年他转业至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任副科长。周郁辉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和写作才能,引起了宣传部领导的重视。根据工作需要,1959年组织上调他到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任党委办公室主任。
创作《英雄小八路》主题曲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败逃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不甘失败,屡屡骚扰大陆沿海城乡,从金门岛上发射的炮弹炸毁了民居、医院和学校,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还击,万炮齐轰金门。处在阵地前沿的厦门河厝小学有十三名少先队员,一面坚持学习,一面组成“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他们冒着炮火硝烟,活跃在前沿阵地,修公路、筑掩体、接话线、洗军服、送茶水、抓特务……受到当地居民的赞扬。共青团厦门市委命名这十三个孩子为“优秀少先队员”,并授予他们“英雄小八路”荣誉称号。孩子们的英雄事迹一经传开,全国各地的作家、艺术家和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决定,由天马电影制片厂以最快的速度将“英雄小八路”的事迹搬上银幕,再现“英雄小八路”的风采。当时该厂的编剧都在忙手头的剧本,找不出适当的创作人员来承担此项任务。看到这种情况,周郁辉主动向厂领导请缨,承担《英雄小八路》影片的编剧任务。
  周郁辉虽然在电影制片厂从事行政领导工作,但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多个军旅题材的剧本,其中被厂里选中的剧本因档期关系还未排上拍摄日程。厂领导相信周郁辉的创作实力,决定把这一任务交给他。周郁辉满怀激情地来到厦门,深入前沿阵地体验生活,与“英雄小八路”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孩子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周郁辉,燃起他心中的创作激情。
  回到上海后,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创作当中,很快就创作出了《英雄小八路》电影文学剧本,并获得专业人员和厂领导的一致好评。周郁辉在剧本中着力刻画了国坚、林燕、铁牛、小明和小华五位少年英雄的形象,颂扬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升华电影主题,更好地烘托银幕上的少年英雄形象,周郁辉创作出具有厚重时代感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词倾注了周郁辉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
  1960年10月,《英雄小八路》摄制组来到厦门,进行实景拍摄,同时带来了由寄明(1917年—1997年,原名吴亚贞,江苏淮安人,女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谱曲的主题歌歌单。摄制组驻地厦门三中的音乐教师看到这首歌后感到特别振奋,在征得剧组同意后,将歌曲抄下来在学生中教唱,校园内外顿时掀起学唱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热潮。
  1960年12月29日,在慰问厦门前线三军大会上,由“英雄小八路”原型十三名少先队员和电影《英雄小八路》小演员们组成合唱团,“英雄小八路”总辅导员王添成担任指挥,第一次正式登台唱响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现场的录音师完整地录下了这首歌,连同大会的实况录音一起发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剪辑整理后,以专题新闻形式进行播放。因此,电影《英雄小八路》尚未杀青,其主题歌就已传播开来,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1961年电影《英雄小八路》在全国公映后,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更是风靡全国,唱遍了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几乎人人会唱。影片放映中,主题歌三次响起,使广大观众对“英雄小八路”那种“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肩负文化工作重任
为事业奋斗终生

  1965年,周郁辉调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处副处长,不久后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3年他回到北京重新安排工作,任北京电影制片厂专业编剧,创作发表了《年青人》《姑苏城下》《无坚不摧》等电影文学剧本。其间,周郁辉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向党中央提议成立儿童电影制片厂,并获得批准。
  1978年初,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应征者寄来大批作品,其中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儿童歌曲。经过有关领导及专家反复筛选,最后还是选中《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首歌,但要求周郁辉把“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的歌词改动一下。周郁辉认为歌词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宜改动,就像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一样,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最后,有关领导及专家采纳了周郁辉的意见,没有修改歌词。1980年,这首脍炙人口、传唱己久的名歌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1981年初,国务院决定重新设立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调周郁辉负责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宣传司的组建工作。接手工作后,周郁辉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色的组织才能,短时间内就组成了包括三个处级建制的工作班子,并迅速开展对外宣传工作。1982年,周郁辉亲任团长率领中国杂技艺术团访问非洲七国,取得巨大成功,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中非各国人民友谊作出了贡献。1983年,周郁辉又奉命组建了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前身),同年周郁辉调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厅副主任。
  早在“五七”干校时,周郁辉就患上了严重的肝炎,囿于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病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恢复工作后,周郁辉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明知自己有肝病,却以极大的热情带病坚持工作,后来病情恶化,发展到肝硬化腹水,他才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工作,住院治疗。
  1988年2月16日20时,周郁辉终因病情急剧恶化,抢救无效,在北京地坛医院逝世,享年61岁。弥留之际,他还不忘以轻松的口吻与医护人员做一两句对话,给他们以宽慰。他最后的遗嘱是:“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发生平,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遗体交医院解剖用作科学研究。”
  周郁辉最后的遗言声声句句,情真意切,无一不闪耀着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思想光辉,彰显出一名革命战士高尚的人格魅力。
  (本文作者为龙口一中校史办工作人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