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河
1956年,地处鲁西北的恩县被裁撤,大部分划归德州平原县。这里有一座地标古建筑,仍巍然矗立在原地,这就是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昌阁。这座文昌阁是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文昌阁位于平原县恩城镇中心小学校园,古朴的文昌阁和现代化的教学楼,在这里和谐共处。
文昌阁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总高约12米,下方、上圆、尖顶,取“天圆地方”之意。建筑整体古朴典雅、结构精巧,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亭阁建筑风格。
平原县文昌阁由两大部分组成——下半部的双层高台和高台之上的双层楼阁。双层高台为青砖垒砌,第一层为15平方米,第二层为12平方米,一大一小,形似“套娃”。上下两层均高2米,周围都是青砖十字花栏,高台之上,是双层木质楼阁,形态为下方上圆。
文昌阁下层为正方形,四周由七根红漆圆柱支撑,圆柱间青砖墙严丝合缝,镶嵌于四周的玻璃窗,可采光纳阳。上层有十二根红漆圆柱和玻璃窗,构成六角形阁楼,绿色琉璃瓦圆顶像是一顶伞盖,闪着绿幽幽的光彩。阁顶端为白色葫芦状“朝天锥”,将整个文昌阁点缀成一个庞大的金字形。上下层之间是翘檐飞角,雕饰在四角的龙头栩栩如生。
文昌阁西北角有一个红漆角门,门上是翘角护顶。开门入内,循着“马道式”坡梯,可踏步而上,到达高台,可环望四周。
文昌阁是古代倡导文化的象征地,也是祭祀“文昌君”的专用场所。“文昌君”即“文昌星”,又名“文曲星”,传说是天界主管文运科名的星宿。古代学子为了考取“科名”、步入“仕途”,就用拜谒“文昌君”的方式祈求保佑。这种祭祀“文昌君”的习俗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后来逐渐消失。
据地方志书记载,平原文昌阁于明成化十六由知县堵升建造,清康熙三十五年知县孙秉彝、康熙六十年知县陈学海曾两次修葺。平原文昌阁是古时恩县“学宫”的一部分,建在县城的文庙旁,周围是由崇圣祠、大成殿、明伦堂、钟楼、魁星楼等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约50亩,雄伟壮观。
护城河在文昌阁东侧穿过,寂静的水面上,时常呈现出上下对称的“文昌倒影”,然而这些壮丽的景观,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都荡然无存,唯有文昌阁巍然屹立,在历次修葺中,文昌阁吸收了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使它的造型日臻完美。
随着现代学校教育模式的诞生和普及,以文昌阁为“文脉”的恩县文庙成为办学的场所。早在民国时期,这里就是恩县师范讲习所、恩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恩县师范)的校舍。1953年春,恩县师范将文昌阁用作图书馆,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也就是经过这次维修,文昌阁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样子。1954年7月,恩县师范停办,山东省平原县第二中学迁入,校址一直在文昌阁这处院落。1997年,平原县将平原二中从恩城镇迁到县城,1999年恩城镇中学迁入。2005年8月,恩城镇中学撤销,从此这里便成为恩城镇中心小学育人之所。
文昌阁周围一直氤氲着浓浓的“文气”,师生们也对文昌阁怀有浓浓的感情。看着文昌阁破败的房檐在风雨吹打中衰落,曾经担任恩城镇中学校长的袁建国心急如焚,他到县文化局反映情况,又联系政协委员助推文昌阁维修。为确保文昌阁的高标准修缮,时任平原县政协常委、恩城商会会长刘勇专门到曲阜考察并请来有资质的古建筑维修队,于2005年5月13日对文昌阁动工维修。经过6个月的努力,使这一古老建筑得以修葺完毕,这座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昌阁重放异彩。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闻家乡有此盛举,欣然命笔题写文昌阁匾额。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