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希森集团深耕内蒙古十八年
一粒马铃薯“长”成一条产业链
2024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铃薯产业体系专家在希森内蒙古新品种选育试验田查看马铃薯长势。
  盛夏时节,与华北平原的酷热难当迥异,塞上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七台古驿”商都县迎来了一年中最宜人最美丽的季节。除了天高气爽和青青草原,成片的白瓣黄蕊马铃薯花闪烁于绿野之中,呈现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6月29日,由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基于希森模式的内蒙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探究研讨会》在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举办,34位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以及高校院所教授、马铃薯企业高管就育种、繁种和推广应用以及主食化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建言献策,更是为这里带来了浓郁的“薯”香。
  20年前,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投入巨资买断“北京中联”核心技术和专业团队,先后在山东乐陵、北京延庆、内蒙古商都建成3个现代化马铃薯育种基地,专注于马铃薯新品种研发及示范推广,依靠科技创新,匠心铸就民族种业品牌。
  “同玉米的南繁北种不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海拔高、纬度高,风速大、温差大,非常适宜马铃薯种薯的大田扩繁。”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总经理梁召坤介绍。
  自2006年开疆辟土以来,希森集团通过18年坚守,在商都成立了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可以繁育出1.5亿株脱毒苗和4亿粒原原种的马铃薯组培中心,年生产能力15万吨的高标准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以及3条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研发孵化中试生产示范线和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成为“中国马铃薯产业示范基地”——
  这里拥有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育繁体系,收集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2800余份,成功培育出33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改变了中国马铃薯种子落后的局面,希森3号、4号、6号等品种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种植推广面积超过3150万亩,尤其在我国一些旱作区及盐碱地增产效果明显,惠及150万薯农。
  数字背后,意义深远。这不仅意味着集品种研发、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储藏、社会化销售为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格局的构筑,也打开了马铃薯深加工作为“主粮化”的突破口。
  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让马铃薯成为稳定的富民产业,一要增产,二要增收。这离不开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在内蒙古等马铃薯主产区加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更亟需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落地夯实基础,提高精深加工转化率,让马铃薯变身主食走向人们的餐桌和生活。
  “如果说种薯是马铃薯产业的‘芯片’,那土豆花、土豆馒头等深加工产品就是马铃薯产业的‘引擎’。”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总经理梁召坤说。
  对此,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探索也一直在路上。  
  在希森食品有限公司的操作间摆放着十多种诱人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早在马铃薯主食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2015年,这里的流水线上便生产出了第一个土豆馒头。如今,每天等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几万个土豆馒头,选用的是自主培育的“希森1号”和“希森6号”,干物质含量更高且更适合机械化大批量生产。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更好以“大食物”观为引领,以消费需求拉动生产供给?如何因地因时因市制宜,努力提高马铃薯在国家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如何以加快马铃薯深加工作为突破口,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在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的征途中,70岁的梁希森仍然是那个马不停蹄的“赶路人”,星夜兼程,无问西东。未来,希森模式的内蒙古全产业链条将更长更完整。  (贾鹏 李化明)
  公司研究员在育种棚进行人工授粉杂交育种作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