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国晓宁 唐学钰
质地坚硬,不碱不蚀,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使得临清贡砖在全国各地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据赵文连介绍,临清大规模烧造贡砖始于明初,明代砖窑烧造贡砖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清代以山东巡抚领之,东昌府监办、临清州承办,“岁征城砖百万”,砖款由朝廷从国库中拨银颁付窑户,由官司督理、检验、解运。
皇家营建所需贡砖在距京城迢迢几百里之遥的临清烧造,原因有四,一则临清运河淤积土质好,当地称“莲花土”,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烧成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有诗云:“朱花钤印体制精,陶模范埴觚棱好。”二则临清傍临运河,砖成可就漕搭解运往京师。诗曰:“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舻运转如丝连”。三则临清为卫所重镇,屯兵拥众,可严控各地派服徭役的杂乱人借滋事生变。四则临清有国家食粮仓廒,食供充裕,又是商业都会,生活之需、生产之具一应俱全。
临清所烧造的贡砖、副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脊吻砖、刻花砖等,一般在五十斤上下,最重有七八十斤。工序经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成砖后经检验合格,用黄裱纸封裹,搭船解运至天津张家湾码头,再经检验,然后陆路转运北京。北京故宫、天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砖比比皆是,处处可见。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德州减水坝、张秋镇荆门、阿城、七级等闸坝等处也相继发现临清砖,这些砖至今不碱不蚀、敲击有声。500多年的历史中,临清烧造贡砖时间之长、数量之多是中国任何地方无法比肩的。
临清官窑大部分分布在运河两岸、窑窑相连,常以群聚,官窑多以万计,窑工达几十万之众,火热繁盛的场景备受时人瞩目。《临清志》载:“明永乐间设分司,初侍郎或郎中,后以主事督征之……岁额城砖百万”。分司下设砖厂,砖厂派宫中得力太监监办。明、清两代,临清沿卫河与会通河两岸有砖窑数百座,著名的有城东二十里铺、城南白塔窑、东北张家窑等五六处,康熙时客居临清江南士袁启旭曾赋诗吟烧砖情形:“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属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至崇祯四年(1631年)曾五次沿运河由家乡江西南昌府奉新县北上会试,其间多次到临清官窑考察寻访烧造贡砖的实况,将所见写进陶埏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