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开学满满仪式感
2024年08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晓炜

  又是一年开学季。在我国古代,开学典礼虽然没有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入,但新生的入学礼照样十分讲究,每个步骤和环节都蕴含着尊师重道的章法。
  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为“开书”“破学”或“破蒙”等,开学仪式被称之为“入泮仪式”,也就是所谓的“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通常包括正衣冠、拜师礼、净手净心、开笔礼等环节。
  据古籍《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步便是“正衣冠”。古人认为:“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可见,古人对仪容整洁还是十分注重的。入学时,学童们要一一站立,由教书先生依次帮他们整理好衣冠。整理好衣冠后,学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于学堂前。恭立片刻后,在先生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童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的三叩首。古人拜先生可不是空手去的。开学当日,家中长辈早就为孩子准备好“六礼束脩”,此时会将礼物赠予先生,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在孔子时期,干瘦肉条也相当于学费。先生在收下“束脩”后,也会回赠《论语》《孟子》等书籍。这种礼节,看上去似乎有些繁琐,但它恰恰体现了师生之间以礼相待和谦逊文明的融洽关系。
  拜师礼毕,学童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去除心中的杂念,认真学习,发愤图强。
  净手净心结束后,就到了入学礼的最后一个环节开笔礼。开笔礼中有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程序,其中朱砂开智就是教书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童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击鼓明智”的传统来源于《礼记·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的警示,引起学童对读书的重视;描红开笔则是先生要指导学童使用毛笔写出一个“人”字,寓意做学问首先要堂堂正正地做人。
  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而古人这一系列开学仪式,不仅对教育引导孩子们如何做人、接物和立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还承载了一代代炎黄子孙对知识、对教育的深情厚望,更是开启莘莘学子求学之旅的短暂美好时光。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作协会员,供职于南京市江宁区委政法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