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初中新生,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三门学科将使用新教材。 央视新闻截图
本周起,各地中小学生陆续迎来新学期,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首先在起始年级使用,三年内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
选材更丰富
育人导向更鲜明
新修订的统编教材体现了几大变化:
一是全面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教材修订坚持一体化设计,结合各学科特点,细化具体安排。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全面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并结合相关学习主题介绍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
二是突出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例如:语文教材,从《诗经》、诸子散文、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均有涉及,另外也有反映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全套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共353篇。语文教材还增加了红色经典篇目,新选入了《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山地回忆》等课文。此外,语文教材增选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目,比如,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光》,反映新时代航天员、戍边英雄、科学家、教育家、一线劳动者事迹和精神的篇目,如《航天员写给孩子的信》《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全套教材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共计54篇。
三是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相关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进教材。例如:历史教材新增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等内容,让学生深入领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道理。此外,教材还通过增选篇目、设置专题等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
注重听取一线反馈意见
统筹考虑社会热点问题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修订工作注重听取一线反馈意见,破解重点难点问题,还特别注意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统筹考虑,比如,在语文教材修订过程中,注重加强幼小衔接,调整了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设计,降低了教材难度。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减教材整体容量。一年级上册的课文从14篇减少到10篇,识字课从10课缩减至8课,识字量从300字调整至280字。
二是延长拼音学习时间。将一个“阅读单元”调整为“拼音单元”,“拼音单元”数量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3个;将难度较大的拼音课“i u ü y w”拆分为“i u ü”和“y w”2课。通过调整,拼音教学时间比原来增加1—2周,减缓起始阶段的学习坡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拼音学习内容。
三是优化识字写字编排。科学安排识字写字序列,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优先学习字形简单、构词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汉字,例如,先教授字形简单的独体字“口、十”,再教授相对复杂的合体字“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基础知识,提升识字能力。
此外,修订教材的封面、版式设计和插图绘制按照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艺术水准、彰显中华美学品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和生活常识的标准进行了优化设计。
修订过程严格
10万多名学生已试用
据悉,教育部在2022年3月启动三科统编教材修订工作,精选编委会和修订组成员200余人。修订过程中,组织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0多所学校、2000多名教师、10万多名学生开展试教试用。
国家教材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会对修订后的教材进行了严格初审、复审和多轮复核,通过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全面把好政治关、科学关和适宜关。
根据计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今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教育部已开展
国家级示范培训
为了迎接新学期、做好教材使用工作,教育部近期已开展骨干教研员国家级示范培训,各地8月底前均要完成授课教师全员培训,各地中小学正积极做好新学期新教材分发配送工作。
为了确保新学期教师们能够深入掌握新教材,多地已组织教师统一进行集中培训,并在专家指引下开展集体教研。
“我们已经组织全校的老师参加全区针对新教材的培训工作,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我们还将组织专门的研究研讨活动。”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一年级主任颜利廷表示。
在江西九江市共青城新华书店内,工作人员正在清点新学期教材,并装车配送至各学校,确保在开学前将新教材送到学生手中。
江西省共青城市新华书店负责人丁伟说,新教材从8月1日就陆陆续续从省新华书店直接到这边仓库,8月19日到8月26日已经配送到共青城市各个学校,配送率达到90%以上。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