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被尊重,李红的出走才有意义
2024年09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宇

  看了电影《出走的决心》,作为女性的我能深刻理解女主李红“出走”的痛楚与原因:当一个女人在工作的同时,在家庭与婚姻中的长期付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不被尊重时,“出走”早晚会成为一种必然,这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挣脱,更是觉醒后寻求的改变——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发现。
  影片《出走的决心》之所以让很多女性产生深深的共鸣,是因为李红“出走”的前因正是当今女性面临的普遍困境。只有让人看到李红们在生活背后无数次的无奈、挣扎和无声崩溃,“出走”才有震撼与反思的力量。
  片中的李红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无数被忽视、觉得压抑的女性身影。她们在家庭和婚姻中因为责任、善良、被绑架、不得已等种种原因,让自己陷入了多重困境,逐渐失去了自主性,成为别人眼中乐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形象,而自己却时常吞咽委屈和不甘;在原生家庭中,她被“亲情牌”绑架,父亲让身为姐姐的李红早早工作赚钱,供弟弟上学,她被迫放弃了大学梦;为了照顾弟弟的事业,她帮了几年的忙,弟弟没有给她一分钱;当她要求弟弟按之前说的支付工资时,弟弟却认为姐姐没有亲情;因为父母觉得家中作为老大的李红帮着弟弟是理所当然的,谈不到什么公平公正;逃离原生家庭的李红在自己的婚姻、家庭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贴与爱护,默默做着免费劳动,家务、采买、生育、抚养、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等等。
  除了这一切有形的劳动与责任,李红还要承受心理压力,丈夫一句轻飘飘的“别的女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抹杀的不仅仅是她的辛苦和奉献,对她而言更是一种冷漠和没有担当;面对丈夫的指责、打压,她一次次地妥协。她寄望于女儿长大,可婚后面对事业和家庭困境的女儿,竟也习惯性地要求母亲付出。李红又开始寄希望于外孙长大……通过影片,你可以看到55岁的李红,在经过了多少漫长的等待,妥协、忍耐、压抑、纠结、痛苦、失望、绝望和准备后才付出了“出走”的行动。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但具体到个人,男性与女性,在面对事业、婚姻与家庭时,都会有各自的考量与选择。《出走的决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展现的是中国式婚姻、家庭中女性的困境——在这种看似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李红怎么成了一个痛苦压抑、没有自我的疲惫女性?又是为什么要“出走”的?
  在影片中,作为丈夫的孙大勇不嫖不赌、没出轨不家暴,看起来不坏,但他在家庭中长期的失职、冷漠,甚至视其享受的一切为理所当然,对妻子李红而言其实就是一场让人窒息的无限循环。当李红被耗尽了热情、耐心和能量,对生活由希望转向失望乃至绝望的时候,内心自然充满了委屈、抱怨和不甘心。就算是看似表面情绪稳定、对老婆好的徐晓阳,也是从骨子里觉得照顾孩子是女人的本分,把失去工作在家照顾孩子的妻子说成是“在家歇着”,这种潜意识里流露出来的固化观念,也让人很不舒服。
  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绝对不应该只作为一个词汇存在。在职场中,女性与男性一样都有工作的权利,但当家庭需要照顾的时候,退守家庭或者女性对家庭付出相对多的时候,男性要看得见女性的付出和价值,不能认为理所当然,既不帮忙,又不提供情绪价值,何谈保护女性权益?如果看到了女性的付出和价值还揣着明白装糊涂,面对这种自私和傲慢,女人不“出走”还等什么?
  根据苏敏50多岁自驾游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出走的决心》,从女性视角解读了很多女性已经或者正在经受的隐性而日常的困境,比如如今好女人的标准真的是越来越高了,既要赚钱养家,又要貌美如花,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养育儿女成龙成凤,孝顺父母,体贴丈夫,又要培育好家庭氛围,让一家老小不为家里的事情操心……
  估计会有很多女性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熟悉的日常而破防,当电影中的李红狠狠往自己身上扎刀,你就会明白,因为社会角色不同,因为男女性别不同和认知差异等等,有太多无声时刻,无人能解困境,需要自己去面对。因此,李红的出走不是“作”,更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在个体与家庭隐痛中寻找活出自我、成就自我的恰当方式。
  《出走的决心》告诉我们,在一个平等包容的社会里,女性的付出和价值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而且在她们追求内在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已经不再被传统社会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所束缚。不管是男性、女性,要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现实生活中的和谐,一定是各展所长的双向奔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