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人文基因正是涵养城市发展的精神源泉,厚植文化的“根与魂”,把握时代的“时与势”,方能在“承与启”中书写时代篇章。
近年来,济阳不断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与自然禀赋。从商周汉唐到宋元明清;从孔子闻韶济阳“三月不知肉味”,到“独精三礼 卓然经师”的山东大儒张尔岐,探寻济阳的历史文化积淀;从“细风吹雨弄轻阴”的平原美景,到“九曲黄河万顷绿”的独特景观,挖掘济阳得天独厚的禀赋资源;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到山东“强省会”战略,再到济南“北起”战略,在重大战略机遇交汇叠加中探索济阳的发展定位。最终,将济阳的特色人文基因概括为“一河一线一新区”。
通讯员 周志昊
何谓“一河一线一新区”?
“一河”即黄河。济阳因济水而名,伴黄河而兴,居泉城而盛,拥有全市最长黄河岸线,是全市践行黄河国家战略的主要战场。在这里,有西周贵族墓群、玉皇冢、孔子闻韶台、三官庙汉墓等古文化遗址20余处。在这里,有走向世界的仁风鼓子秧歌、济阳黑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50余项。在这里,有经学大师张尔岐、刑部尚书艾元徵等历史名人。大禹治水、孔子闻韶、汉风儒韵,儒学传统教化与黄河历史风骨交织交汇,孕育了济阳至善至美、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文化支撑。
“一线”即济阳地处北纬37度黄金纬度线。北纬37度线穿境而过,温带季风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3.8℃,年日照时间近2700小时,可谓独具“天时”。60余公里黄河岸线曲折蜿蜒,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一马平川,15条河流、26条干渠穿城而过,又让济阳占尽“地利”。济阳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号称济南粮仓,仁风西瓜、曲堤黄瓜、垛石番茄以及遍地的特色美食,都让人回味无穷。
“一新区”即济阳是省会新区。自2018年撤县划区以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强省会”战略、济南“北起”战略交汇叠加,为济阳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与起步区一衣带水、紧密相连,拥抱、服务、对接、融入起步区,为济阳融入起步区发展大格局,以起步区发展牵引济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21年获批建设全省唯一的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又让济阳尽享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以合作区为媒,吸引广大台商台资投资建设济阳,绘就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如何用好这些特色人文基因?
济阳秉承这些文化基础、资源禀赋,积极用文化“两创”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人文治理、城市品质提升与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打造济南北部文化发展新高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强省会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要问近期济南最响亮的文化品牌是什么,非“泉”在济南莫属。济阳全力竞逐“泉”在济南黄金赛道,举办黄河大集年货节、啤酒音乐节、汽车展销会等各类活动,做大做强“品味四季 乐享济阳”文旅品牌。第二届啤酒音乐嘉年华将啤酒、音乐、潮玩、美食相组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济阳的夜晚“亮”起来,商圈人气“聚”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好味知济”农业嘉年华携手20余个本土特色农产品亮相北京,助力济阳农业焕发强劲生机,释放出文商旅体农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
致力于“文化两创”。济阳完善提升“济北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前端织密包括22个加工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69个个体加工户的“加工制造网”,后端构建包括5个线上电商平台、23个线下销售专区的“市场销售网”,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展销产业链。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也不断深入,强力推进闻韶台复建工程,长篇小说《粮安天下》入选“海右文学”精品工程,歌曲《济阳@黄河》唱响泉城,34处重点文保单位、59个优秀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济阳鼓子秧歌连续三年在央视报道,文物保护工作获《焦点访谈》栏目点赞,“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协同并进。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济阳秉持“以人为本”,积极承办文旅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的“村晚 暖村”系列活动展演,精心推出全民阅读、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惠及群众42万人。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乡村延伸,开设公益培训1000余场次,建设2处馆外流动服务点,全区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均达到一级站及以上水平,城乡文化资源进一步均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群众满意”与“文化服务”实现双向奔赴。
如何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济阳提出以“三项行动”助力实现“六增”效应。
实施“文化效能提质升级行动”,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投资3.7亿元建设“九曲黄河万里情”项目,加快建设全国第一个集“文、旅、商、住”为一体的黄河文化主题文旅街区。投资3.4亿元建设天阳纸业二期项目,积极助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上规提质。重点支持泉麦酒业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持续推进“山东手造”济北推进工程,延伸“济北手造”产业全链条。积极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用元宇宙、AI等技术手段赋能济阳文化软实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联动起步区,协同发力共同做好济南北部新城的文化“两创”文章。
实施“文化场景融合焕新行动”,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持续推进“济阳@黄河”文化品牌建设,做大文化发展基金,打造黄河文化红色故事展厅,编辑出版《文脉济阳》《千古一脉闻韶台》《鼓子秧歌》《北纬37°线上的济阳》等系列丛书,以黄河文化涵养城市发展根脉。积极做好三官庙汉墓博物馆保护提升与活化利用,打造汉文化教育展示交流平台。聚焦“泉”在济南文化IP,持续打造“生态+”“工业+”“研学+”等多元场景,进一步擦亮“品味四季 乐享济阳”文旅品牌。
实施“文化品质涵育提升行动”,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文化活动。按照有主题、有阐释、有场景、有组织、有人才、有服务、有成效、有品牌“8个有”实践标准,积极争创文化社区建设新标杆。坚持项目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建设,扎实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综合整治,不断焕发城乡文明新气象。持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阳光”持续照亮群众幸福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持续提升城市软实力,济阳还在路上,且必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