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茜 济宁报道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国家实力与象征的体现。多年来,山东系统推进文化“两创”,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联合教育部共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夯实文化“两创”基座;抓实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黄河、大运河、长城(山东段)国家文化公园,及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孔子博物馆、大汶口遗址公园等建成开放,成为文化“两创”新地标……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市坚持以文化“两创”为抓手,倡树优秀传统文化“八个融入”,积极推动创新创意与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教育、干部政德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网络建设、城市发展等进行深度融合,文化“两创”的应用场景得到极大丰富,以时代精神激活了儒家文化“源头活水”。
鲁源新村。
以文化人
育新时代学子
新时代,走好文化“两创”实践之路,让文化“活”起来,融入青少年教育是着力点。
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9月10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敬师礼在济宁这片文化沃土上铺陈开来,也让孔子文化进校园更加具像化。在济宁市枣店阁小学,数百名小学生身穿汉服,仿照古礼,拱手、弯腰、作揖,向教师行三拜之礼,教师以躬身礼回应;天立学校数十名学生代表手持花束,向教师献花以表敬爱之情;霍家街小学教师手持“朱砂笔”,为学生眉心点痣,寓意为学生开启智慧……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方可知行合一。将文化落在人心上,落在行为习惯养成上,是济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举措。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伴随着音乐,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内,学生们在操场上跳起文明礼仪操,一句句儒家经典如“歌谣”般从学生口中读出。这种自主编排韵律操、凳子操等文明礼仪健身操,不仅可以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还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知礼明礼懂礼。
尼山脚下,孔子博雅学校内经典诵读亦成风尚。“自2022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学校以来,学校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尼山孔子博雅学校执行校长陈效军说,学校做到每天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大周4节国学经典教育课,小学和初中阶段亟需学习《周易》《老子》《诗经》,诵读诗词古文300篇。
为使传统经典更具易读性,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组织编纂、孔子研究院具体实施、出版的《尼山丛书·国学经典音注》以“大字、注释、注音、诵读”为特色,促使国学经典走进青少年和广大国学爱好者心灵,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对比市面上其他类似书籍,这套丛书不仅涵盖导言、注释、注音,还设置章旨,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班级部主任孔霞表示,书籍中“生”“知”等标注,加深了学生对通假字的认识,提升了文言素养,对语文、历史等科目学习也起到积极作用。
文旅融合
有流量更留客
从游山玩水到文化赋能旅游开启跨界,济宁文旅“融合性强”的优势愈发凸显。
青石板路、灰砖瓦房……今年7月,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对于实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打造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展示典型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负责人介绍,公园内设展示馆、文化广场和遗址保护展示三部分,游客在此除能了解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的历史外,还可看到《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3D影片及《山东运河全图》旋转艺术铜门,使游客在现代光影技术的震撼下,感受运河之都的变迁与辉煌。
为促使文化“两创”深度融合,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济宁市坚持“文化润景、非遗活景、演艺丰景、科技兴景”,推进宝相寺、南阳古镇、运河记忆等景区“做优做强”,推动“三孔”、微山湖、孟庙孟府、水泊梁山4个经典景区“破圈突围”。如今,济宁文旅体验项目层出不穷,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充分交织,游客旅游体验也更加丰富。
夜幕之下,万仞宫墙前鼓点声响起,搭乘马车的孔子由远及近,徐徐而来,在声光电的融汇交织下,再现周游列国的景象。“这种青砖为幕布的形式,让光影艺术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谈及万仞宫墙《大哉孔子》光影秀,来自山西的游客安鹏感慨万千,他直言,这种出乎意料的跨界组合,让自己大受震撼,也让自己感觉与孔子和儒家思想离得更近。
相同暮色,曲阜尼山圣境“有凤来仪”表演惊艳登场,数百架无人机与光影水秀相互配合点亮夜空,呈现凤凰翱翔于空、盘旋、俯冲的恢弘图景,给游客们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泛舟而行,蓼河河畔亦灯火璀璨。“我们在蓼河下游2.5公里的水面上以桥为引、以船为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景科技演艺。”曲阜市文化和旅游局项目负责人戴东昊介绍,“灯火蓼河里”以四大水幕秀、12个3D光影秀、15个微演艺,通过文明起源、礼仪之邦、万古明灯、东方圣城4个篇章,展现“一船入圣境、一河越千年”的文化圣境,打造“全国首个纪实情景行浸式文化朝圣夜游”。
在文化“两创”的加持下,文化与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城市发展肌理的重要创新元素,助力旅游既有流量又有留量。2024年1月至7月,曲阜市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774.2万人次,同比增长21%。
文化赋能
乡村吃上文化饭
鲁源新村地处曲阜市东南部的尼山镇,北接孔子诞生地,南邻孔子湖。近几年,村周边被成为曲阜“新三孔”的尼山圣境落成开园,夫子洞、尼山孔庙等景点修缮一新,鲁源新村端起了“文化碗”,吃起来了“文化饭”。
“每到周末、假期,我们村里的民宿订单就会爆满,今年村旅游收入预计实现1000万元。”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坦言,目前全村民宿数量已达180余家,直接带动村民就业300余人。不仅如此,鲁源新村借力“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和“尼山圣境景区周边村庄”等区位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研学游,将自然美景、非遗传承、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红色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合,激活乡村本地文化和周边产业。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思路不止一种,方式也不止一个,而鲁源新村也并非个例。
曲阜武家村将传统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挖掘石雕艺术、元宵节揉花特技等传统手工艺、特色民俗等文化资源,打造提升特色农业、乡村民宿、“星之谷”网红打卡点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泗水南仲都村通过“政府扶持+村级筹资+农户自愿出资”的方式,建设草莓和火龙果种植采摘大棚、花卉种植基地,打造特色生态观光园,将农耕文化、“尽孝行善”文化融入生态旅游产业,推动村庄发展转型升级;泗水等闲谷艺术粮仓将文化旅游融入乡村振兴,建设文化艺术文创核心区、艺术家村落、精品民宿、研学写生基地、康养休闲区、匠人集聚区、生态立体休闲农业等七大板块,形成了“研学+文创+艺术+教育+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而今,顺应时代,济宁文化“两创”融入生活已成为共识,如同参天大树,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不断注入强劲生命力,也形成了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宁经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