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人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人民工匠”这份荣誉是沉甸甸的,这也是唯一一份颁给一线工人的国家荣誉。日前,记者专访“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我觉得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激发劳动者的内心,敬畏这项工作,然后尽自己的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需要更多的定力、耐力和一点点悟性。”这是许振超在振超工作室里发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赵波 青岛报道 实习生 薛睿航
自学成才破解洋密码
干出了中国工人的骨气
许振超作为一名码头工人,其名声早已远扬海内外。1950年,许振超出生在山东荣成。原本是山东港口青岛港的一名普普通通的码头工人,靠着刻苦钻研技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从一名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带领的团队创造出享誉全球的“振超效率”,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他带领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大幅节约生产成本。
“小时候家里穷,我织过渔网、篮球网等手工活,还藏过烟。”许振超回忆起幼时的趣事,不禁一笑。他眼睛闪烁,嘴角咧开,露出整齐的牙齿,神情与孩童无异,眼角的皱纹显示着他高超的技艺。
许振超说,他对工程技术领域的初印象,是父亲给的,他父亲也是一名技术工人,是他的启蒙人。“特别是我上中学那会儿,我父亲已经到市里面工作。我看他工作,那个场面带给我的冲击非常大。”工人一起干活的场面带给幼年的许振超震撼,高效率、技术传承、团队合作融入许振超的心里,也影响了他以后的工作。
1984年,青岛港开始筹建专业集装箱公司。当时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许振超回忆说,有一次,正在执行一次装卸任务,就在大家劲头十足的时候,码头上唯一的这台桥吊出现故障停机了。因为当时桥吊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设备坏了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虽然他们都知道答案都在桥吊控制板上,但是当时就是没有人能看懂,更不用说拆开维修了。为了能研究明白桥吊控制板,许振超每天下班都会带上备用的控制板,回家后对着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一点点拆解吃透。许振超前前后后用了4年时间一共“研究”了12块控制板,完成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别人不会的,他会;别人修不了的,他能修;渐渐地,许振超从一批工人中脱颖而出,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桥吊专家。
苦练绝活
勇破世界纪录
许振超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练一身绝活,同样无愧于时代。”许振超说到做到,他带领的桥吊队是青岛港最早的一支绝活儿团队,有了绝活就敢于向世界纪录叫板。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振超团队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在此后的五年里,他们又先后七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2006年,许振超和团队进行了2年的技术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实现了大气污染零排放,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强烈。国内其他港口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码头纷纷效仿。
回忆起那段时光,许振超的眼睛上抬,他的眼睛映着头上的灯光,显得格外亮。他毫不掩饰地说,他只上过一年多初中,一开始对各种机械一窍不通,在工作中他深深体会到了知识上的缺陷,“设备不知道怎么维修,不知道怎么保养。”为此,他自学了电工、机械制图、液压传动、金属结构力学,起重力学等知识,克服了专业理论这条“拦路虎”。
“当时我们的码头上没有核心技术,设备坏了我们处理不了的时候,就得拿钱请外国人帮忙,最后人家拿钱走了,技术一点也不让你学,这是人家的专利嘛。”谈及当时技术被“卡脖子”的时候,许振超愤愤地说,他崇拜王进喜那样的铁人,“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钢铁誓言就是他当时的座右铭。“一个答案,拼命干。”这句话浮现在许振超的脑海里。于是许振超苦心钻研,精益求精,“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出现,成为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同时他组织的“油改电”技术解决了操作中出现的大气污染问题,为青岛港至少节省了数亿元,填补了世界航运界的技术空白。
金秋九月,许振超再次踏上青岛港集装场,他望着曾经的桥吊,看着全自动化的无人码头,他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了初来码头时,国家主人公、码头主人公的感受涌上他的心头。
工匠精神
成就金牌工人
许振超不仅自己岗位成才,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工人品牌。人社部颁发了“振超大师工作室”之后,许振超对技能人才的关注、对打造工匠精神更加关注,他带领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由他完成的“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集装箱码头率先实现“桥板头无人”,该项目为集装箱码头行业首创,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他带领团队打造的“48小时泊位预报、24小时确报”服务品牌,每年为船公司节约燃油1.26万吨,成为青岛港的又一“金”字招牌。从2004年以来,许振超成为典型人物宣传的常青树,是媒体采访的明星模范人物。由中宣部、交通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山东省委联合举办的许振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从人民大会堂先后赴上海、成都、广州、26个省市和16所高校宣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现在我也在坚持全国巡讲,主要是鼓励我们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激励大家科技兴国、科技报国、技能报国,我常常告诫年轻学生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实事,立足于现实才能有所收获,否则一切都如空中楼阁。”许振超说,他刚来青岛港,就是从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做起,“青岛港给那时的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许振超说,从港口最普通的工人做起,在港口基层的磨炼,为他的成长积累了经验。“最后留下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当时我们队的三位年轻人现在都走上了领导岗位。”
寄语年轻人:
需要更多的定力耐力和悟性
在振超工作室里,墙上的振超寄语写道:“国家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离不开科学家,也离不开工人。既然当了工人,就得干绝活,当个能工巧匠,同样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我坚信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次国家荣誉称号的建议人选中,只有我是来自一线的工人,说明我们国家对工人这个群体的重视,我也为自己是工人群体的一员感到无上的光荣。”在得知自己获得“人民工匠”这一国家荣誉时,许振超告诉记者,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定力耐力和悟性,要发扬工人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在劳动者的汗水挥洒下,在各行各业的刻苦钻研下,我国迈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新征程,也需要年轻人来接过接力棒,赓续奋斗精神。我国正处于事业上升期,部分行业的压力骤增,带给了年轻人前所未有的紧张,我认为个人的事业还得个人去书写,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既定的、理想的,需要不断去调整,不断地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还需要我们付出一部分,需要我们全心全意,需要我们拿出汗水去探寻。”这是许振超对青年的寄语,也是对祖国最真诚的回应。
“从‘金牌工人’许振超,到‘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再到一大批先模群体,在山东港口的广阔舞台上,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敢拼搏、有志气肯奉献、有激情勇争先的码头工人成长成才、百炼成钢。”山东港口青岛港的相关负责人说,典型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最鲜活的价值观。山东港口致力于挖掘推树一批长期奋斗在港口各行各业,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取得创新成果的典型个人和团队,积极创造机会,建立推树机制,让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典型在一体化发展的广阔舞台上脱颖而出,先后涌现出“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党的二十大代表、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张连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玉金,全国劳动模范江伟、王加全等一大批先模典型,一批批有理想、有信念、有奋斗的平凡职工,在这片沃土上成长成才、百炼成钢、闪耀全国,才有了山东港口的“群英现象”。
获得荣誉
2003年11月被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金锚奖”;
2004年1月被交通部授予2003年度“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
2004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12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中华技能大奖”荣誉称号;
2005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6年6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8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9月被中宣部、中组部等九部委联合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2019年国庆前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
2019年10月1日,许振超作为全国先进模范人物代表受邀参加国庆观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