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年09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顾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并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这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使命担当,为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深刻领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且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生态文明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推动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将进一步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推动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深刻理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指明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任务——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依然要靠制度、靠改革。必须按照《决定》要求,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深刻把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一要注重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等。二要注重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等。三要注重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汇聚精神力量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梅红霞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用专章的形式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擘画了未来五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改革发展蓝图,以文化筑牢强国复兴精神之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底气来自于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根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改革发展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按照改革的根本目标和重大原则规定的走向改。今后如何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迎难而上、接续奋斗?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决定》总体要求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七个聚焦”之一。根本目标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纲”,规定了改革的“路线图”和2029年完成的“时间表”。《决定》总体要求中“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也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重大原则来自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要再回到实践中去,对实践继续起指导作用。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回答了改革要改什么的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决定》第十部分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四个方面重大举措。围绕“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部署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等;围绕“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部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围绕“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部署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等;围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部署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等。重大举措涵括了文化建设中思想价值引领、业态供给、文化治理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绘制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的任务清单和“施工图”。这将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引。
  改革的宏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新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部署落实,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就一定能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绚丽新篇章。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李新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求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把握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深刻的辩证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所需要的制度基础和秩序环境有赖于全面依法治国来提供,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也有赖于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来达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既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又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阻碍法治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藩篱,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好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更好地运用法治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坚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产权保护、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强化法治供给,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使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改革归根结底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主动调适和自我完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要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