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干劲足,小村蝶变展新颜
太白湖新区建强基层干部队伍,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2024年10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邓超 通讯员 杨藤辉 
济宁报道 

  在太白湖新区,一场以“提质”为核心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革新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通过在退役军人中“选”,在现任优秀村干部中“留”,在返乡创业能人中“请”的方式,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推选为村委会干部,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不断激发村班子履职尽责、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矛盾频发、工作落后、经济薄弱的重点村、难点村实现由乱到治、由弱变强的华丽蜕变。
  姜兆峰在果园里检查无花果。
  集中培训提能
干部成长添“加速器”

  10月12日,走进石桥镇陆桥村,一幅幅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的特色手绘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我们结合村内实际,打造的网红打卡一条街,其中包括艰苦奋斗、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等内容,以文化墙绘为切入点,让绘画与墙体巧妙融合,实现村庄颜值与人居环境双提升,让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光彩。”陆开学是陆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2021年5月上任以来,在人居环境改善、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庄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符合村庄实际的道路。始于太白湖新区实施的农村党组织“蝶变工程”,通过该计划,他先后参加了济宁市委党校和济宁农村干部学院的培训班,还远赴浙江诸暨、山东泰安等地观摩学习,不仅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积极带领村民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
  陆开学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油坊、染坊、暖坊、砖厂等产业远近闻名,但随着时代发展,依附于传统产业和原始生产模式的陆桥村逐渐没落,这也让该村的集体收入大大缩水。
  “陆桥村现在集体收入以土地流转、闲置房屋租赁为主,每年约15万元。”在充分调研石桥镇周边地区群众的食用油消费习惯的基础上,陆开学和村“两委”成员于2023年9月前往邹城、淄博和青岛等地开展学习考察,结合该村“开油坊”的历史,决定落地“陆桥老油坊”项目,生产花生油。
  “该项目在去年10月底投入生产,3个月的时间销售了3万余斤,如今投入生产近一年,实现了口碑、质量双赢。虽然花生油比大豆油价格高,但是周边百姓更倾向于购买陆桥油坊的花生油。”陆开学笑着说,他们还计划与一些固定的销售点合作,预计可以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民的钱袋子也跟着鼓起来,我这个书记也算没有辜负村民的信任。”陆开学说。
  陆开学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坚强的党组织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02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先后参加了济宁市委党校和济宁农村干部学院的培训班,通过培训,对于组织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提升全村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围绕村庄党的建设、村级社会治理、矛盾隐患化解、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村级重点内容,太白湖新区整合市、区、镇三级教育培训资源,举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党务专职培训班20余次,通过“专题辅导、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方式,帮助村干部吃透政策法规、熟悉业务知识、掌握工作方法,切实增强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同时,鼓励和帮助村干部“组团”到“强村”“富村”“美村”学习先进经验、开阔思路眼界、明确工作目标,今年以来,共开展外出学习10余次,村干部的比学赶超意识不断增强。
外出学习赋能
点燃乡村振兴引擎

  “果树不能使用农药,要及时施肥,施肥时尽量做到少量多次……”这些天,石桥镇栗河崖村党支部书记姜兆峰,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由村集体栽种的无花果长势不错,预计明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不菲的收入。走进郁郁葱葱的无花果园,满目青翠,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果香,沁人心脾,而在果园深处,两名村民正在地头为无花果枝头打岔。
  “无花果园由村‘两委’负责打理,省去了人工成本,只有零星的化肥支出。”姜兆峰说,这4亩土地原本是撂荒多年的集体土地。今年3月份,经过村“两委”集体商议,依托村庄内无花果种植人才和种植经验,引进了优良无花果品种,由于无花果采摘时间长,是一个难得的致富好项目。        
  1991年出生的姜兆峰原本在外从事装修生意,在太白湖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头雁”储备工程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号召下,他义不容辞回到栗河崖村,通过民主选举于2021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也是石桥镇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之一。上任后,他带领村民先后修缮了村庄通往泗河二滩的生产路,方便了村民在三夏和秋收时的农业生产,并筹集资金在文化广场安装高杆照明灯,新增运动设施、篮球场、乒乓球场,丰富村民文体生活。
  姜兆峰先后跟随区党工委组织部赴多地学习培训,在浙江省诸暨市学习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当地先进的治理理念与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姜兆峰回到栗河崖村,立即行动,将所学知识与村庄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产业革新与建强支部双重升级。“村民议事半月谈”是姜兆峰外出学习“枫桥经验”后,在本村的有力实践。“村民议事半月谈”制度,由党支部召集,每半月召开一次,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人参加。由村党支部书记通报村内近期重大村务决策、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提出意见建议,反映发现的问题,与会人员开展集体讨论,村“两委”针对合理意见、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倾听村民心声,实现村级事务大家“谈”。
  不仅如此,得益于外出学习经验,栗河崖村组建了“栗”马办志愿服务队,针对年龄大、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的困难群众,村党支部转变服务模式,由原来的群众寻求帮助转变为上门主动“接单”,由村党支部提议,经商议确定帮办代办服务对象,确保实现符合实际条件且有需求的党员群众全覆盖。目前,太白湖新区已有54名退役军人,21名返乡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为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太白湖新区不断深化“头雁”储备工程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储备后备干部145名,对后备干部实行村党支部书记、管区书记主任、镇街班子成员“三级帮带”,组织40余人报考济宁农村干部学院和山东开放大学提升学历,加快后备干部快速成长成才。
拓宽选拔渠道
后进村现美丽蝶变

  石桥镇新闸村作为全镇最大的村,该村紧邻南四湖和济三煤矿,面积大、人口多。
  针对新闸村的困局,区、镇两级党(工)委书记亲自包保,区组织部靠上指导,从班子建设入手,广泛摸排村内的乡贤能人、成功人士,经综合分析研判,于2022年任命王树运为新一任党总支书记,配齐配强10名村“两委”成员。
  上任前,新闸村道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王树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把一个脏、乱、差的村庄建成一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新闸村集体收入长期依赖煤矿塌陷地补偿款,村里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面对劳动力短缺和产业发展受限的挑战,新闸村“两委”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优秀经验做法,经村“两委”研究商议,决定改造村内塌陷地进行藕虾混养,在村集体没有钱、村民有顾虑的情况下,村“两委”成员自掏腰包作为启动资金,带领村民用不到2个月完成了1100亩塌陷地地面清表和莲藕种植,并带头承包池塘,率先示范藕虾混养,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为村集体增收150多万元,村民看在眼里,纷纷积极主动承包池塘,新任村“两委”班子在群众渐渐树立起了威信。
  区镇两级积极主动为新闸村争取各项扶持政策,统筹各项资金共计78万元,用于扶持发展村内产业项目,通过不断向村“两委”教方法、指路子,村班子执行力不断增强,村内各项工作稳步提升。王树运在2023年“七一”表彰中荣获区级“优秀共产党员”,并作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代表在全镇“鸿雁论坛”上发言,分享工作心得,向其他村党组织书记传授经验做法。新闸村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局面,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新闸村持续向好向善发展。
  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太白湖新区实施“储优选强”行动,区镇两级组建专班,定期进村入户摸排威望高、口碑好、能力强、热心肠的乡村能人、优秀人才,引导吸纳进村后备人才队伍,充实村“两委”班子。这一举措不仅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推进乡村振兴培育了更多优秀党组织书记,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