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计划11月4日凌晨返回。记者3日从东风着陆场了解到,目前,着陆场已做好搜救准备,迎接飞天英雄“回家”。神舟十八号搜救回收空中分队5架直升机已经集结完毕。这次任务依旧采取的是“空中搜救航天员 地面处置返回舱”的搜救模式,参加任务的有5架直升机:1架指挥机、1架通信机、1架医监医救机,还有2架医疗救护机。
这是第7次搜救任务
已进行大量训练演练
这是东风着陆场搜救力量执行的第7次航天员搜救任务,也是第11次航天器搜索回收任务。
据了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队在任务准备过程中,着眼“最复杂、最极端、最寒冷、最黑暗”特情,扎实开展暗夜、低温条件下训练,锤炼空中、地面两支主要力量复杂条件下的搜救能力,确保实现“舱落机临、安全出舱、健康返京”的目标。
过去几年,经过多次航天器搜索回收任务的历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团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冬夜、雪夜等极端条件下的搜救经验。“为顺利迎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回家,我们针对寒冷条件下可能导致机械设备低温设备启动困难、电子设备工作异常、电池续航能力降低、搜救队员操作失误等情况进行了大量训练演练,做到了人员可靠、技术先进、预案完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龙坤明介绍。
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过程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各测控站点将接力实施飞船返回段测控任务。敦煌测控区在返回段内相距百十公里的多个独立点位布设多套光学、雷达等测控设备,确保返回舱在进入黑障区后能第一时间捕获到目标,并对返回舱进行稳定跟踪,将测量数据和实况景象实时高清传送至任务中心。
针对这次任务夜间搜救回收特点,大树里测控站充分开展了目标丢失重捕、引导切换等应急处置训练和方案预案演练。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陆胜旺介绍,该站深入研究红外图像处理技术,将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落点景象测量系统,有效提升了夜间返回舱目标识别能力,增加了跟踪捕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计划,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仍将采用5圈快速返回方案,经历制动离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等阶段。目前,东风着陆场搜救力量和装备状态良好,具备执行搜救任务的各项条件。
这次任务有五个难点
高、寒、黑、沙、障
神舟十八号搜救回收空中分队王雯娟介绍,空中分队总结了这次任务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难点,高、寒、黑、沙、障。简单说说黑和沙。
关于黑,神十八乘组凌晨返回,也就意味着整个空中分队要在茫茫的戈壁大漠,没有月光也没有地面引导的暗夜中飞行。我们很难做到对外的目视,也就极大提高了搜救和飞行的难度。
关于沙,戈壁是由碎石和细沙组成的。直升机在下降着陆的过程中卷起的黄沙会瞬间将直升机包裹住,又是在夜间,陆灯和探照灯的光直接打到飞扬的黄沙上,就会形成一道光幕。飞行员在下降的过程中,至少有10秒完全看不到外界,也看不到地面,这对人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大的,就像蒙着人的双眼让他冲刺百米,同时还要规避戈壁滩上复杂的植被地貌,所以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了。
针对这次任务
机组做了哪些准备
王雯娟说,空中分队10月初就已经进驻东风着陆场了,在这期间的训练中,我们完成了着陆地域空域的勘察,还有起降点的各种实验、验收,还有全要素全系统的综合演练,针对这次任务的重难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高配置。
在设备上,加装了大功率的搜索探照大灯、红外光学吊舱,还有配备了双目夜视仪和四目夜视仪。
在人员上,这次的任务机组配备了双机长、双机械师,每一架直升机都增设了一名领航员。飞行员的人均飞行小时都在3100小时以上,他们都有着非常丰富的飞行经验和任务经历。
领航员对整个机组导航信号的接收、搜索航线的制定、实时的定位,起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领航员需要用计算结果和数据去协助飞行员,一米不差,一度不偏地向着陆返回舱靠拢,平稳着陆,精准凌空。
还有哪些具体事项
需要完成
王雯娟说,接下来我们要密切关注气象变化,4日的预报是少云无月光,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整体还是很有利于搜索回收的。如果气温在夜间降到0℃以下,直升机在地面待命的过程中,每一个小时就要运转一次,保证装备能够不受低温的影响。如果出现低云,待命的5架直升机会迅速调整高度,到同一高度层保持好间隔距离。
空中分队会以最细致、最周全的方案和考虑,以最佳的状态来迎接神十八乘组的归来,在夜空中为航天员点亮回家的路。
据新华社、央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