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于家山村硕果累累,田地里机器轰鸣作响,随着机器的运转,地瓜从泥土中翻滚而出,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农田。农民们穿梭在田间,忙碌的身影与脸上绽放的笑容,展开一幅热闹的丰收画卷。
文/片 赵彦辰
实习生 徐昊囡 临沭报道
一亩能收入8000元
年轻人进城买房
临沭县青云镇,这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临沭地瓜”的主产地和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地瓜种植是村民生活的重要部分。走进于家山村,村民院门口、道路边都铺满了地瓜片,显示出地瓜丰收季来了。
来到田间,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长义正在忙着收地瓜。“我一开始种的是淀粉型,2012年改种了苏薯8号,一种就是十多年。”张长义一边说着,一边捡拾着地里的地瓜。“价格也由原来的两三毛钱一斤变为一块二一斤,我这一亩地就能收入8000元。”张长义说,村里不少“80后”“90后”都在城里买了房。
“以前不敢想现在地里的地瓜能长得这么好。”村民张长安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地瓜收得轻松方便,产量也节节攀升,与此同时,地窖也发生了变化。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于家山村村民为了让地瓜能更好地储存,便沿着沟沿开凿地窖。张长安介绍,以前的地窖叫作站窖,空间远不像现在这般宽敞,“站窖只能存放两三千斤地瓜,而且通风不好,很容易缺氧”。
随着地瓜产量越来越大,于家山村的地窖也悄然发生变化,张长义便是地窖创新的“第一人”。
创新地瓜存储
用上中央空调
走进现在的地窖,里面被整齐地划分成四个隔断,地窖内也并没有原先的窒闷,顶部的排气孔与侧面的通风口默契配合,时刻维持着地窖内通风的良好状态。地窖顶部那格外引人注目的中央空调,更是为整个地窖的环境增添了一抹现代化气息。
“我是我们村第一个给地窖安空调的,安装第一年我就把空调钱挣回来了。”张长义自豪地说,自己现在有5个地窖,一个地窖能存放10万到20万斤地瓜,而且,三轮车和轻卡都能轻松驶入地窖,为地瓜的搬运提供了极大便利。“装空调主要是为了长时间贮藏地瓜,反季销售价钱会更高。”
如今,地窖不仅配备中央空调,还安装了远程监控设备。“这是临沭县供销社给我们村安装的,能够实时监督地窖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张长义解释。
“以前储存地瓜,全靠经验和感觉,总是担心温度、湿度掌握不好,影响地瓜的品质,现在有了这些远程设备和中央空调,心里踏实多了。”张长义表示,这些设施让地瓜的储存有了更可靠的保障,让地窖变成了恒温地库,自己会一直使用下去,并且不断创新改进。
近年来,临沭县地瓜种植面积达16万亩,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亩产量达6000斤左右。如何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实现增产又增收,成为摆在种植户和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临沭县成立工作专班,开展广泛调研,强化内引外联,开展招商引资,牵头成立供销甘薯联合社,全力抓好甘薯产业发展。联合社由临沂市农发集团、临沭县供销联社、金丰公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22家经营主体联合成立,从育苗、种植、加工和服务等环节提供全链条服务,形成了强大发展合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带领3000余户群众订单种植中农红薯1万余亩,村集体平均增收了15万元,户均增收了2万元。”青云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吴书豪介绍,青云镇同时引入乡村职业经理人,成立了乡创公司,延伸发展了农家乐、电商直播、研学等十余种新业态,直接带动1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万余元,带动1000多名社员人均分红800余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