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牛油烛∶承载乡愁
2025年0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陈亚光
推荐单位 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

  在济宁邹城市四基山的西南麓,有一个孟氏后裔居住的古村落——大束镇西山头村。这里有着用牛油制作蜡烛的历史。光阴荏苒,时代更迭。随着以石蜡为原料机制蜡烛的问世并普及,西山头村的制烛匠逐步改弦更张。如今,村里一名叫孟召顺的人,依然坚守着祖辈留下的这份手艺,产品从孔孟故里逐渐辐射到省内外。
  上世纪五十年代,孟召顺在家庭蜡烛作坊中度过了童年,13岁时他成了父亲的徒弟。长大成人,老父亲离世,孟召顺和妻子陈继英不甘手艺断档,组成夫妻制烛搭档。手造牛油烛主要分为“卷捻子”“炼牛油”“蘸烛体”“挂红皮”四个步骤,制作的最佳档期是冬季。
  从深秋开始,老孟夫妇就开始行走于库塘湿地,选购用于制作烛捻的芦苇。备好烛捻,接下来就是炼牛油环节,两口子一个掌锅,一个烧火,把数千斤牛板油炼制成油脂。时入冬至,到了蘸烛体的时候,老孟的作坊就真正运转起来。每天清晨,老孟将适量的牛油加热至一定程度,倒进一个保温的大陶瓷缸里并不停地搅动,然后手持烛捻插入瓷缸,蘸满油脂后拔出,烛捻上的油脂遇冷后迅速凝固,形成薄薄的烛体,再蘸再拔,烛体层层加厚,这样反反复复六七次,粗细匀称、长短适当的烛体就制作完成了。牛油烛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到挂红皮了,就是把烛体的外表涂染成油亮亮的大红色,最后再用毛笔蘸着金色,为烛体写上“金玉满堂”“花开富贵”“招财进宝”等吉祥话。这是老孟最看重的关口,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门面艺术活儿”。
  孟家牛油烛前几年被评为邹城市级“非遗”,在老孟的熏陶传教下,全家儿女都会这门手艺,制烛时全家动手,传承有了保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