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委员集中采访,10位来自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的省政协委员依次亮相,聚焦新质生产力、文化“两创”、医疗教育等热点话题,坦诚回应关切、畅谈履职心声。
记者 范佳 李文璇 胡玲玲
郭辰昊 刘志坤 济南报道
省政协常委张建: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助力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省政协常委、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张建谈道,2024年11月,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历史性地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类型。光伏、生物质装机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一个个“绿”动齐鲁、“碳”寻新路的生动场景,见证着齐鲁大地逐“绿”前行向未来的生动实践。
“这份成绩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南四湖曾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一度污染严重。”张建说,为改变这一状况,他带领科研团队,将新薛河人工湿地工程积累的经验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流域治污提供了科技支撑。经过各方面不懈努力,南四湖实现了“清水湖”的绿色蝶变。
这让张建深刻体会到,“绿”不是发展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降碳”不是负担,而是跃升的支点。“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力、生态活力。”张建说。
省政协委员谭丽霞:
打造高水平
对外开放新高地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省政协委员,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谭丽霞说,作为山东最早一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企业,海尔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化企业、世界级品牌,在有利的政策、制度和环境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以全球化服务全球化,以本土化推进全球化”。
谭丽霞介绍,2024年,海尔整合了全球的研发、制造和临床资源,积极探索生物制药的前沿技术,打造新兴产业竞争力,为山东抢占科技型开放发展制高点注入新动能。
谭丽霞说,这些年,她亲身感受着山东全力做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减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加法”带来的积极效应,看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走进山东、深耕山东,在务实合作中携手共赢。
省政协常委王琳:
建好“人工肾”
服务母亲河
“2024年,省政协围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民主监督,我负责水生态组。与省政协委员和智库专家一起,我们从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个市——菏泽,一直到黄河入海口的东营等市,进行深入调研。”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副秘书长王琳介绍,调研中,印象最深的是湿地建设,从数量、规模到湿地物种的丰富程度。
她谈道,菏泽市为了确保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入河道前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标准,2018年—2023年累计建设了36处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运行管护简单的特点,可以进一步提升进入河道的水质。菏泽城市河道的排水最终进入南四湖。可以说,菏泽湿地建设也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保障作了贡献。
“在我们收集的资料中,还有一个数据很有意义,就是山东黄河流域的人工湿地面积,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自然湿地面积。山东黄河流域的各市,在河口处、河道岸线,都加大了湿地修复和建设力度。”王琳说,经过这些年努力,建立起了山东黄河流域强大的“人工肾脏”。人工湿地就是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我们应当继续建好“人工肾”,服务母亲河,助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常委林凡儒:
科技创新催生
新质生产力
省政协常委、翔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凡儒对科技创新有着深刻体会。他说,过去10年间,公司组建了一支由近百名博士、硕士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研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其中一款中成药,上市仅一年,市场占有率从之前的不足5%,提升到目前的15%左右。“这就是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有力证明,推动我们从传统医药企业向现代化医药集团转变。”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个别环节的小修小补,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林凡儒说,作为民营企业,要有“走在前”的自觉、“挑大梁”的担当,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发展,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省政协委员刘霞:
建设更高水平
“齐鲁粮仓”
2024年,我省全年粮食生产总产量达到1142.04亿斤,实现了连续四年总产突破1100亿斤的新台阶,稳居全国第三位,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出口额常年位居全国首位。
“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刘霞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种植管理模式创新,以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升。
近年来,我省启动实施了农业良种工程、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提振行动等一系列支持种业创新的科技计划,培育出济麦44、济麦60、鲁单510等一批优良作物新品种,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提供了“粮芯”。
刘霞呼吁,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需要扛稳农业担当,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盯紧“命根子”,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解决“卡脖子”,推进育种理论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培养“泥腿子”,让更多科研人员到基层传经送宝。
省政协常委杨晓刚:
文化“两创”更好地
面向群众服务人民
省政协常委、山东美术馆馆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刚谈及,近年来,山东的文化“两创”全面起势,极大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像匠心传承的“山东手造”、充满烟火气的“黄河大集”“沿着黄河遇见海”的文旅品牌、中医药文化的生活化、“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的良好口碑,都令人印象深刻。
如何让文化“两创”更好地面向群众、服务人民,杨晓刚以省美术馆为例谈了三点建议:一是立足本土文化沃土,办好一个展、带活一座城;二是立足大众节庆习俗,找准切入点、服务到身边;三是立足当代审美需求,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
面向群众、服务人民,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这是文化“两创”的深刻内涵与使命所在,也是新时期公共文化场馆的努力方向。“今后,我们将强化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让文化场馆‘活起来’‘潮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杨晓刚说。
省政协委员张法水:
建设法治社会
律师责无旁贷
在省政协委员、山东法策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法水看来,建设法治社会,律师责无旁贷。律师不仅是走上法庭,通过诉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法庭之外,可以做大量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有力助推法治山东建设。
去年以来,省政协组织开展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张法水积极参与,并担任一个村居的法律顾问和一家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咨询电话。对此,他都耐心回答,努力调解,“每当看到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之外握手言和,由衷感到律师职业的光荣。”
张法水说,将继续发挥律师职业优势,更好投身法治山东建设。
省政协委员曹英娟:
为建设健康中国
贡献齐鲁护理力量
“我从事护理工作30多年了,深切感受到健康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护理专业是服务这个基础的基础。”在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与康复学院副院长曹英娟看来,护理工作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曹英娟表示,山东在护理领域有着深厚底蕴与稳固扎实的发展基础,部分医疗机构顺应时代发展和群众所需,着力推动专科护理门诊和“互联网+”护理门诊建设,是很好的创新举措。
“我们将结合我省实际,在做好传统护理服务的同时,拓宽护理服务领域,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比如,增加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探索与康复、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优质温馨的护理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齐鲁护理力量。”曹英娟说。
省政协委员孙承君:
“三位一体”治理
守护“海洋蓝”
省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孙承君,是一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30多年的科研人员。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海洋塑料污染列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2015年起,她的团队开始围绕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孙承君认为,应当从源头抓起,通过减少使用、重复利用、回收再用,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深度参与国际海洋合作等,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进一步营造亲海、知海、爱海、护海的社会氛围,更好地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孙承君说。
省政协委员孔军强:
融合教育让更多人
听到梦想绽放的声音
作为一名听障人士,省政协委员、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副研究馆员孔军强是融合教育的受益者之一。
在孔军强看来,良好的听力语言康复,是听障学生融入普通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有一做一”康复救助,去年又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救助的听障人群从儿童拓展到成人。此外,在刚公布的国家第五批医用耗材集采中,人工耳蜗被纳入其中,这些利好,让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受益。
“作为融合教育的先试者,我深知残疾学生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要克服听不清、跟不上等障碍,也存在着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针对性不强、心理支持和社交融入不足、无障碍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孔军强呼吁进一步完善残障学生融合教育的相关机制,助力更多人听到梦想绽放的声音、实现人生精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