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蜉蝣取名“苏轼”,东坡同意吗
——科学家给新物种命名,原来各有“套路”
2025年0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这种小虫子被命名为“胡古叉襀”。
   主笔:于梅君
  2月12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名单,其中,“苏轼无爪蜉”位列榜首,不少网友争论以“苏轼”命名虫子是否合适。那么,科学家给新物种命名都有哪些讲究?又起了哪些脑洞大开的名字?

苏轼+无爪蜉 一场跨越千年的缘分
  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佳句。
  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千年的缘分,该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苏轼无爪蜉的发表人——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目课题组的郑徐弘毅表示,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二个无爪蜉物种,也是长江流域首次发现无爪蜉。
  苏轼无爪蜉的稚虫深居河底泥沙中,身体呈圆筒状,看起来像一只小鼹鼠,三对足高度特化,末端无爪,这样的足不具备爬行能力,却能让它们自由穿行于泥沙中。这样的生活习性在蜉蝣中并不多见。
  “苏轼无爪蜉的成虫非常娇弱,足和翅很柔软。成虫寿命可能只有几个小时,它们于凌晨羽化,只需在江面扑棱几下,日出之前就能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郑徐弘毅介绍,由于栖息在河底淤泥中,这也让采集它们变得非常困难。课题组成员在长江边过滤了数天泥沙,终于获得宝贵的稚虫样本,随后在实验室中饲养3个多月才得到成虫。
  “作为底栖动物,各种蜉蝣的稚虫,都能取食水中的微生物与小颗粒,不仅净化了水体,也为各种鱼类、甲壳类动物提供了饵料,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郑徐弘毅说,“成千上万只蜉蝣在几天时间里集中羽化、婚飞,像雪花一般铺满河面,之后又迅速归于沉寂,也许当年苏东坡真的在长江上见过这种恢宏场面,才发出了‘寄蜉蝣于天地’的感慨。”
  不过,对“苏轼无爪蜉”这个名字,不少人争论以苏轼命名是否合适。有网友调侃“没想到苏轼竟被贬成一只虫子”“弥补了苏轼退出生物圈的空白”,还有网友认为,叫东坡蜉、苏蜉、赤壁蜉蝣等名字会更好。
  对网友们的讨论,郑徐弘毅表示,最常见的物种命名方式,就是以发现地点、物种特征以及人名命名。以人名命名的话,一般是以做过重大贡献的前辈,或者新物种的采集者命名。苏轼可以说做过“蜉蝣”这一类群的重要科普工作,再加上《赤壁赋》的写作地点正好在这种蜉蝣产地附近,“苏轼无爪蜉”只是最常规、最传统的命名,也算是对东坡先生的一种“致敬”。

以周杰伦的歌为名 蜘蛛也有了文艺范
  除了苏轼无爪蜉,之前以周杰伦歌曲命名的蜘蛛,也在网上引发热议。
  今年1月初,刊发于《动物学研究:多样性与保护》的一篇关于蜘蛛的论文火爆全网,原来,论文里列出的16种新发现的西双版纳蜘蛛,其名字全部来自周杰伦的经典歌曲,比如龙拳艾蛛、花海桂齐蛛、搁浅唐园蛛、夜曲王园蛛、暗号尹园蛛、彩虹尹园蛛、稻香朱园蛛等。
  从此,这些蜘蛛不仅有了学术身份,还自带一段周杰伦的BGM。这个奇特组合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论文第一作者、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院长米小其教授介绍,自己从大学时就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堪称忠实粉丝。
  2022年,在一次发表论文过程中,米小其以形态特征来给蜘蛛起名,其中一个因为和其他种重复,导致出错,影响了论文发表,“此后我特别谨慎地不用形态特征去给蜘蛛起名,因为好多形态特征词都会被同行用到。”
  米小其教授称,物种命名要求在一个类群中不能重名,要给16个新种蜘蛛同时命名挺耗时间,而采用熟悉的歌曲命名简单省时。西双版纳新种蜘蛛以周杰伦歌曲命名,一度引爆网络,大家纷纷“隔空喊话”周杰伦:你的歌迷已经是科学家了!
  其实,这并非科学界首次与周杰伦产生“巧妙”联系。202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孙智新,把他发现的一种5亿年前的独特三叶虫,命名为范特西虫,向周杰伦的专辑《范特西》致敬,也算是一种理科生的浪漫。

胡歌、古天乐当了“代言人”,连虫子也变帅了
  其实,与新物种产生跨界联系的明星并不鲜见。2021年,一只虫子因为以胡歌、古天乐命名而广为人知。在《世界生态学》刊登的一篇学术文章中,一种在四川发现的叉襀科新物种,正式以胡歌、古天乐的名字命名为“胡古叉襀”。
  文章的摘要里提到,该物种是为了致敬胡歌、古天乐而命名,以此感谢他们对中国西部山区环境保护与基础教育事业的贡献。有网友调侃:“虫子蹭帅哥热度了”“感觉虫子都变帅了……”
  在国外,以明星给新物种命名也屡见不鲜。澳大利亚科学家曾发现一种罕见牛虻,将其命名为“碧昂丝”。因为这种牛虻不仅身材曼妙,而且下腹部密布金黄色细毛,研究人员形容其为“苍蝇界古往今来第一天后”,以此向流行音乐天后碧昂丝致敬。
  不光是真人明星,就连影视里面的虚构主角也来“凑热闹”。达斯·维德是电影《星球大战》中的角色。因为他的装束与一种新发现的甲虫非常相似,两者都有宽广发亮的头部,眼睛也非常相似,所以达斯·维德被用作新物种的名字。

和海绵宝宝难舍难分,“派大星”成了新物种
  在2020年度“全球十大海洋新物种”名单中,由我国科学家发表的海星新物种——“派大星”背板海星入选。
  这种海星采集自1400-2100米水深处,隶属于棘皮动物门—海星纲—项链海星目。它们广布于暗无天日的深海中,从未被人所知。随着我国深海科考的发展,这类独特海星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
  根据林奈双名法命名规则,“背板海星”是这一新物种的属名,“派大星”则是它的种名。其命名者张睿妍,是一名从小看《海绵宝宝》长大的90后,张睿妍解释道,这种海星之所以用“派大星”命名,是因为它特殊的生活习性——与深海海绵生活在一起。
  “派大星”背板海星目前所发现的所有标本,全都栖息于海绵之上,就像动画片里海绵宝宝与派大星一样,是一对难舍难分的“铁哥们”。这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到底受何种因素影响,是否是专一的共栖关系?解答这些问题,还需未来深海科考进一步研究。

新物种如何命名?
  ■ 属名+种名+发表命名者的姓氏
■ 根据物种的分类特点命名
■ 以标本采集地或典型生态分布区命名
■ 以人名来命名
■ 不违背国际命名法规的其他命名方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