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镜头对准低调的“考古人”
《考古者说》导演张兵讲述纪录片拍摄幕后的故事
2025年0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纪录片《考古者说》热播,将镜头对准6位不同领域的考古学家,讲述了他们精彩的考古故事。为什么选择考古学家作为“主角”?纪录片有啥幕后故事?记者对《考古者说》导演张兵进行了采访。

  记者 李文璇 济南报道

考古人的生活值得记录和表现
  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历来深受观众喜爱,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它们或讲述国宝文物的故事,或以遗址为切入点揭开历史风云。从这个角度看,《考古者说》以考古学家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拍摄视角呢?张兵的回答很简单:考古人的生活本就值得去记录和表现。
  在他看来,中国考古诞生百年来,每一座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每一件文物的出土和修复,都是中国考古人智慧和辛勤的结晶。假如没有他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起文明的碎片,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不会如此瑰丽多彩。
  与这样的贡献似乎不相匹配的是,考古人的生活往往并不为人所知。“考古一度是个冷门学科,一个经常被提起的格言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这形成了考古学界相对低调的传统。”从事纪录片拍摄二十多年的张兵觉得,自己有义务去讲述他们的故事。
  刘一曼、袁仲一、王明达、孙键、胡兴军、张东菊这六位“考古人”就这样成了纪录片的“主角”,《考古者说》围绕他们投入最多心血的考古发掘而展开。这些考古学家里最年长的已年过九旬,最年轻的则是80后,他们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从播出的顺序可以看出,六位考古学家代表了我国考古学的不同阶段,从殷墟到兵马俑,再到‘南海一号’,直至高原远古人类的追寻,体现出考古事业的发展脉络。”张兵说。
“择一事,终一生”是他们的信仰
  为啥选择这六位考古学家作为拍摄对象呢?张兵坦言,在确定人物时,自己也犯了“选择困难症”,为此请教了多位考古学界的专家,听取他们的建议,最终梳理出上述人物。
  拍纪录片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虽然《考古者说》每集只有15分钟,但拍摄周期却长达近一年。张兵向记者介绍,纪录片的拍摄团队有十几人,分为三组,先后赴浙江、广东、河南、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取景,胡兴军等人深入过的无人区,张东菊团队走过的青藏高原,如今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在拍摄过程中,考古学家执着、坚韧的职业精神给张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殷墟甲骨的发掘和研究者,刘一曼从1973年至今一直笔耕不辍;“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如今年过九旬,平时沉默安静,但一谈起兵马俑,眼睛里总是神采飞扬;“南海一号”的考古领队孙键从22岁起开始寻找这艘古船,将人生最精彩的年华投入了沉船的发现、打捞和保护中……
  是什么让这群“考古人”为考古发现一直坚守?张兵说,“择一事,终一生”是很多考古学家的回答,“在瞬息万变的今天,这种坚守显得尤为可贵。他们的这种精神,既令人敬佩,又令人羡慕”。
  张兵向记者透露,《考古者说》的续集正在考虑之中。在他看来,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每一座遗址都讲述着先民的故事,考古研究就是研究我们自己,回望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